一、22:46睡,7:00起床
根性书籍,难啃但必需,不可绕过。否则,缺柱石,少航标,乏信念,行动受阻不畅。(我)
任何一次真诚而深刻的阅读,就是在生命中埋下一种新的叙事可能,一种当时不可能被彻悟的生命线索。
没有体认一个传统,没有通过某个权威,没有传承自一个强大的文化,我们单薄伶仃的生命必然不能走得多远,一种肤浅的自由将把我们带到历史的某个浅滩,甚至连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也不再可能,更不必说是实现每一个生命本可以达到的潜能——在任何一个历史境遇中,生命总可以在继承了传统与权威之后,在特定的场景中重新创造出自己。
科学不是唯一的解答,但科学在许多时候代表着这个时代人类的最高成就,忽视它,无视它,甚至没有理解就拒斥它,否定它,这只能是愚昧时代的重现。(以上干国祥)
对他人,不妄加评判,尤其不要指责批评。因为你无法得到他人的全息性信息,信息不完整(完全),评判只是自说自话。如果非要评判,我宁肯选择正面、积极地评判。因为虽然这或许与实际不符,但对评判者是极其有益的。(负面、消极评价带来负能量,正面、积极评价带来正能量。)
对他人,不妄加揣测,尤其不要指责批评。因为行为之后的动机,太难猜度了。与其劳神做此无用功,不如打理一下自己的“菜地”的好。
少做对错评判,多做“优良中差”评估;少看无(缺),多看有(盈);少责人,多律己;少毁坏,多建设。
活好自己已属不易,哪里有时间对外人外物评头论足?
(我的领悟)
二、继续读池宇峰《人的全景》(208-223)
假设信息填补本身不一定是错误的,有的时候用经验去判断一个人是非常高效的。但假设信息填补也可能是错误的,人与人之间,绝大多数的误解和矛盾都来源于此。
由于飞全息局限,人无法了解有关客观世界的全部信息,即使是对朋友、亲人、爱人,也没人敢说,自己完全了解,更何况是对自己没有深入接触过的人,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由于假设信息填补,我们看到的他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基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推测出来的。
推测必误解,误解百分之百会发生,你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也不要奢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我们总是更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事物,我把这种现象叫做“熟悉偏好”。当我们和别人交谈时,会很容易忽略那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信息,而更容易接受我们熟悉的信息,并且会对熟悉的信息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甲头脑中的思想为A(这是他想表达的本源信息),因为语言的局限性,甲说出的话成了B;乙接收到的信息为C,乙通过假设信息填补,最终乙头脑中加工的结果为D。
争论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与他人进行争论是丰富见识的一种途径。因此,两人争论不要太执着于结果。争论无果是常常发生的,并不是值得惊讶的现象。当你和别人争执不下的时候,想想争论的益处,就能放平心态,不为一时口舌之争而生气。
三、继续读《情节!情节!通过人物、悬念与冲突赋予故事生命力》(61-87)
自我认识有可能从内部触发。思虑深重或离群索居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认识。但是通常情况下,自我认识是由外部来源触发的,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牧师布道。就像醍醐灌顶,一个人忽然间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外部来源是重要的催化剂,不过必须记住,教室或教堂里,还有另外50个人听到了同样的话,却没有实现任何自我认识的提升。一个人必须有意愿和准备去倾听,而这只能来自内部。
深度经历:1.认识他人 2.认知自我 3.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他已经有了认识;决定采取行动,他已经开始行动了——但是太晚了。行动永远无法达成。但是,作为读者,我们仍然感到某种解决,好像他已经采取了行动一样。这种手段用在悲剧中可以取得最强烈的效果,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艺术的主要功能是给观众提供心灵净化,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释放这两种最低落的情绪。然后观众可以回到日常生活中,感觉自己能够应对任何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净化是艺术的真正原因。
如果没有经历,就无法产生这种净化。读者需要经历起起落落,至于伤痛,欢庆成功;他们需要通过作品,净化他们自己的幻想,准备好回归日常生活。
在最深刻的层面上,经历满足了我们对变化的需要,我们用它来分散注意力,逃避我们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