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我们,有很多的称谓,伟大的鲁迅先生,历史的中间物,民族魂。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人们似乎对于鲁迅了解的更多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鲁迅的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触摸到的。
鲁迅可以说是晚年成名,他从30多岁开始写作,但是他的写作一开始便是高峰,是非常成熟的,这是非常罕见的。我想这同鲁迅先生的经历,以及他自己本身的思想,有极大的关系。人们常说,如果要读懂,鲁迅就去看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这并不是错的,但是这不能说是完完全全地对,因为,虽说《野草》是心灵炼狱铸融的鲁迅诗,但其实鲁迅的小说才是体现他思想最深刻的作品,也是最好理解鲁迅思想的作品。
鲁迅写过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短篇,没有出现过长篇小说,但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却是,篇篇经典,质量非常之高。他的小说被分为两个集子,《呐喊》和《彷徨》,即便是我们经常将《呐喊》和《彷徨》放在一起,但其实那两者在思想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呐喊》中的人物,多为农民及其它的底层人民,而《仿徨》中所描写的多为知识分子,并且从这两个集子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思想,其实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呐喊》所写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知识分子也纷纷响应。
下面来举一个例子,在《呐喊》中,我们可以看到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本来是一个非常勤快的女子,也很受重用,但是,在那个时代房间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下,她被谋害了。其实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毫不留情地指出旧社会的弊端,也指责了旧社会中的人性问题。在《仿徨》集中,鲁迅所写的孤独者,那个有着理想有着,自己骄傲的魏连殳,却做了自己最不耻的事情,反而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他一边在享受着物质另一方面,他又浪费着自己的生命,在这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下,最后他死去了,但是在他死去后就是衣冠不整。
鲁迅所用的,语言是非常犀利的,总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旧社会的弊端,就比如说他在批评知识分子的时候,他并没有顾及自己,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在批评的时候也在自习,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极虚伪的假道学的代表,四铭,赵七爷,并且他曾经说绝望未知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一言就道破了,人们苦苦支撑的这个封建社会。
记得再有一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给一个孩子去道贺别的人都说这个孩子,可这个孩子会偿命,但是鲁迅他却说这个孩子会死,在这里我们可能今天理解起来就说鲁迅先生的情商也太低了,这句话就不应该出现在孩子的满月,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只有鲁迅说的才是对的?因为我们人最终的归宿都是死
鲁迅其实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的作品为人所熟知,也影响了众多的作家的创作,所以他也收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