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齐国朝堂之上,一场关于是否救援赵国的激烈争论悄然展开,然而《资治通鉴》对此仅一笔带过,未作详细记载。直至周显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53年,齐威王委派田忌前往救援赵国,同时,齐国军师孙膑与魏国大将庞涓之间那段恩怨情仇的过往也随之浮现。所幸,《史记》和《战国策》为我们勾勒出了齐国在这场争论中的详细图景。
彼时,相国邹忌与楚相昭奚恤观点一致,皆主张对齐国而言,按兵不动、不救援赵国是更为明智的选择。然而,段干朋却力排众议,他敏锐地指出,倘若齐国作壁上观,不仅会使自身陷入违背道义的困境,更会对齐国的长远利益造成损害。毕竟,齐国绝不能坐视魏国日益壮大。于是,段干朋坚定地主张救援赵国,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该如何实施救援呢?
常规的策略是直接出兵,屯兵于邯郸郊外,以此威慑魏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然而,段干朋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他认为这种安排虽能使赵国免遭损失,魏国也可全身而退,但齐国绝不能仅仅充当一个“老好人”的角色。他提出了一条更为精妙的计策:放弃直接救援邯郸,转而向南攻打魏国的相邻地区,以此削弱魏国的国力。如此一来,邯郸最终会落入魏国之手,赵国的实力将被削弱,而齐国则可趁机从魏国获取更多的利益。
段干朋的计谋与景舍的策略如出一辙,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智谋丝毫不逊色于景舍。作为段干家族的后裔,段干朋传承了家族的智慧,审时度势,毅然走出隐居的生活。
最终,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策略,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确定主帅的人选。邹忌身为相国,在选拔人才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此次,邹忌力荐田忌——田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齐国的一员猛将。
齐国与楚国颇为相似,皆是家族势力盘根错节的政权,重要的职位和显赫的地位大多被田氏家族成员占据。邹忌则是一个特例,或许齐威王需要这样一个外来者来制衡那些令人头疼的宗族势力。这意味着,邹忌每前进一步,田氏家族的利益就会相应地后退一步。由此不难想象,当时的齐国正面临着将相失和的严峻局面。
邹忌举荐田忌,实则暗藏私心。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建议发动对魏战争,如此一来,田忌必定会担任主帅。倘若田忌取胜,功劳自然会归于邹忌的谋划;倘若田忌战败,即便侥幸不死,也将从此受制于邹忌。这如意算盘打得可谓精妙至极。邹忌原本反对救援赵国,但既然齐威王已经做出决定,那就让田忌挂帅出征吧。
周安王十二年,即公元前395年,《资治通鉴》记载了齐国进攻魏国并夺取襄陵的事件。襄陵位于现今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春秋时期,宋襄公的陵墓建于此处,故而得名襄陵。显然,襄陵原本是宋国的领土,后被魏国侵占。此后,襄陵历经多次易主,先后被齐国、楚国占领,如今又落入了魏国手中。
襄陵位于邯郸正南偏东约350公里处,大梁东南约140公里处。邯郸则处于大梁正北约260公里处。若齐国自都城临淄出兵直取襄陵,需向西南行进约400公里;而从临淄前往邯郸,需向正西行军约420公里。可见,从临淄出发至襄陵与至邯郸的距离相差不大,且沿途均无额外的山河险阻。对于齐国而言,前往襄陵轻车熟路,行军成本亦不高。若能攻克襄陵,还可对魏国都城大梁构成威胁。
齐国与楚国各怀心思,皆期望赵国陷入困境。就当前局势而言,魏国虽可能在一些小地方有所损失,但夺取邯郸应无太大问题。从魏国的角度简单权衡利弊,会发现预期战果颇为可观。不出意外,魏国若能以损失部分次要城池为代价,换取攻占邯郸乃至吞并赵国的成果,无疑是一场惊人的胜利。
然而,有人认为这种胜利仅仅是战术层面的。从战略高度来看,魏国根本不应攻打赵国,否则战术上的胜利越多,战略上的损失就越惨重。
魏国大臣季梁听闻魏王欲攻打邯郸,赶忙赶赴大梁,向魏王讲述了自己途中的所见所闻。他说,有一人要前往南方的楚国,却朝着北方行进。季梁问他:“为何往北走?”那人答道:“我的马精良。”季梁又说:“即便马再好,楚国却在南方啊。”那人回应:“我的盘缠充足。”季梁仍感不解:“可这并非去楚国的路啊。”那人接着说:“我的车夫驾车技艺高超。”显然,马越精良,盘缠越充足,车夫技艺越高超,此人就离目的地越远。季梁随即话锋一转,提及现实问题,称魏王的目标是成就霸业,而攻打邯郸,无异于想去南方的楚国,却拼命向北行进。这便是成语“南辕北辙”的由来。
“南辕北辙”的故事源自《战国策》,原文仅提及魏王,未明确具体是哪位魏王。直至清朝《周纪编略》问世,这位魏王才被确定为魏惠王。《周纪编略》的作者黄式三,字微相,号靖居,浙江定海人。定海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被英军侵占。正因此次英军侵占,黄式三举家迁至镇海,此后闭门著书。黄式三学识渊博,《周纪编略》是他为战国时代编纂的一部编年史,其年份承接《左传》。
从严格的编年角度来看,《左传》编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距离《资治通鉴》起始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长达65年。故而在黄式三看来,自己的这部《周纪编略》是首部接续《左传》的战国编年史。
填补这65年的编年,虽非惊世之举,但黄式三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战国史料的反复考订。因此,在内容方面,《周纪编略》常常优于《资治通鉴》。
对于《战国策》中“南辕北辙”的故事,黄式三亦进行了详尽考证。他通过对比魏、赵两国的历次战争,将该事件系于周显王十五年,即公元前354年,此年正是《资治通鉴》所记载的魏惠王伐赵并围困邯郸之年。尽管黄式三的推断并非确凿无疑,但就现有资料而言,这是最为合理的结论。
若魏国向东对赵国用兵属于南辕北辙之举,那么其正确的战略似应是集中力量对抗西边的秦国。季梁未作更多阐述,我们的推测也只能至此。赵国的两大盟国各怀私心,而魏国的盟友同样靠不住。
此前,宋国依附于魏国,尊其为盟主。此次魏国出征,自然要召集小弟相助。然而,宋国并不愿卷入这场纷争,遂派使者与赵国商议,称宋国实力薄弱,难以违抗魏国,但又无意真正攻打赵国。双方能否演一出戏,宋国假意进攻赵国的一座边境城邑,只是做做样子,以安抚魏国。双方一拍即合。果然,魏国认为宋国乖巧,赵国亦有同感。
回顾当时的局势,魏国主力正全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其附庸宋国在赵国边境虚张声势、拖延时间,邯郸危在旦夕。楚国景舍率领一支规模有限的部队,从南方佯装救援邯郸。齐国大将田忌则率主力直逼魏国重镇襄陵。
这场看似多方参与的战国风云,实则核心较量仅在两人之间展开,即魏国主帅庞涓与齐国军师孙膑。至此,一场惊心动魄的孙庞斗智大戏正式上演。
——出自《熊逸版资治通鉴》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各方势力在权谋的棋盘上激烈博弈。朝堂之上,谋士们唇枪舌剑,纵横捭阖;战场之中,将领们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每一项决策都如蝴蝶振翅,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深远。孙膑与庞涓这对宿敌的出现,为这场乱世纷争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他们的智谋交锋与恩怨纠葛,恰似狂风骤起,即将在这乱世中掀起惊涛骇浪。孙膑将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在这场攸关国家命运的激烈较量中击败庞涓?齐国又能否依靠精妙绝伦的战略,在战国的历史版图上镌刻下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