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稀缺性对人是有害的,它让人变傻继而变“穷”
这是在旅途阅读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又觉得挺有道理的一个观点。
首先讲一个调查,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对几百个印度蔗农做了一个跟踪调查。蔗农60%的收入来自于卖甘蔗,收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也就是说在一年中蔗农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贫穷的,而只有少部分是时间他们是富足的。美国的科学家对蔗农卖出甘蔗前后时间做了智商测试,其结果是,蔗农在相对富足阶段,智商要高出15%左右。
这个调查的结果想要验证一个观点。当蔗农们的大脑处于财富稀缺模式下时,他们往往对稀缺的要素过于关注,在决策上也会趋于短期性。例如当我发现机场wifi租赁点提供的转换插座并不我需要的类型时,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解决重新买到这个商品这个问题。当好不容易找到机场有卖的商店时,即使高出平时的几倍,我也要考虑买。稀缺性使得我为了解决稀缺问题而付出了更多的人力和资本成本。
另外人们对于财富的“稀缺”的预期造成焦虑。
有一个有名的嘲笑猴子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猴子因为早上给了三个栗子晚上拿到四个栗子而愤怒,而把这个数字换一下就满足了。
按照稀缺性有害的观点,当人们是可能因为不想受到稀缺性的困扰而频繁做出错误的决策。猴子已经发现了这个道理。
现代城市人每天的生活工作中都做着各种大小决策,也应该尽量杜绝稀缺性对决策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