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看,在正常人不会感到焦虑情绪,也不用采取焦虑行为的情境中,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却会应用焦虑情绪与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情境是危险的,他们担忧这种情境可能会带来灾难结果。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担忧和预防行为,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侥幸逃脱”,此次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故此自己依然有担忧和焦虑的必要。
对于生活中正常人通常不会感到焦虑的情境,为什么有些人会感到焦虑呢?这里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生物基础的解释,另一种是认知行为疗法的解释。
关于焦虑障碍的生物基础方面的解释,有心理学家认为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容易感到焦虑,就是焦虑障碍的生物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这就是说某些人天生比较容易焦虑,他们生下来就比其他人更容易焦虑,更为敏感。
这个观点在心理测评中也有所表现,艾森克人格问题测试中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人容易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测试问卷主要测评的是短期性的焦虑情绪状态,而特质焦虑则测评了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倾向。
从认知方面分析,我们发现患者的自动思维往往是受认知方式和深层信念(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所决定的。患者一般会具有一些典型的认知歪曲方式,如下所示。
• 灾难化:一些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我就要失败了。
• 贴标签:我是个失败者。我的老板是个暴君。
• 黑白思维:我总是焦虑的。我从来就没有好过。
• 过度概括化:我无法处理我的焦虑。我处理不了任何事情。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中间信念也有一些共同特点:
①态度方面,他们往往会认为焦虑或担忧是危险的(或糟糕的、不好的);
②假设方面,他们往往会认为如果不能控制焦虑,自己就是失控的;如果能够控制焦虑,自己就会好;
③规则方面,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必须控制焦虑,消除焦虑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核心信念与其他心理问题障碍患者的核心信念并没有什么不同(关于自我的负性核心信念有“无能的”“不可爱的”和“坏的”),相同的负性核心信念之所以会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不同的补偿策略和外部生活事件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