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安谈《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自我修行。
学是明白知识,习是要不断的应用,不断的尝试、践行。
不断练习、尝试就是内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有长有短,短期内看不到结果。我们不可能看了一本书、学了一个知识点,就立刻改变自己的生活。
以前总是妄想看完一本专业书,就可以变成业内精英。但是看完后发现并没有改变,就觉的很焦虑。其实这种心态,就源于想要走捷径。
孔子说: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是的,学习的过程是愉快的,不要想着一步登天。把知识点用明白了,最重要❗️
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学习了很多知识,所有的知识堆积在一起,很混乱,理不明白。
所以以后的日子:不如先理清楚,自己手头学习中的知识。把需要践行的,分门别类,开始行动,不把它停留在笔记本和内存里。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朋友共修。
孔子传达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如何看待他人的力量给自己所带来的改变。
《人性的弱点》中说:“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吸收的能量越大、质量越好、种类愈多,则个人力量越大。”
我们需要各类精神食粮,而各种精神食粮,只有我们通过跟不同的人接触才能得来。
我以前总觉得社交浪费时间,不如一个人学点知识来的实在。现在看来,不管学问的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学习的地方,不管是性格上、处事方法上、社交能力上情绪处理上。生活中处处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就看自己是否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友过程中,与他人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有人愿意奔你而来,那么我们不管与之相处的时间长短、观点是否相似、性格是否相投,让自己愉快就好。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行的境界、结果。
才发现,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又想活的开心,又想收到来自各地的关注和赞美,这怎么可能,还是孔子看的看。
你自己的处事方法,别人不了解事正常的,毕竟你的脑袋没长在别人身上。没必要解释,既然做了,自己开心就好了。
你的这一生,是活给自己的,别人的看法着实不重要。
这是一种超然的处事态度。摆脱了别人看法和想法对自己的加持,完全不受他人影响,用自己的境界去处事。
樊登说:孔子的核心,就在“乐”。
应该是学习的乐趣;交友的欢乐;淡然处事的快乐。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