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去印证练习它,不也觉得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也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风度吗?
(以前一直认为是学习理论道理,要经常去练习它,事实上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印证练习它。)
古人学习的内容都是五经六艺的内容,只有掌握了五经六艺的内容,才算明白一点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要求:学而思,像我们以前背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都是要求我们学习了之后要去思考,要去结合现实,用来指导在生活,以前古代没有考试,学习就是为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现代人学习是为了考试,提高学习成绩。很多内容考过就全忘,现代学习也要求我们去思考,用来指导生活,结合现实的意义。
用《如何高效学习》那本书提出的一个观点,来做更好的解释,学习要做拓展,首先深度拓展,你要思考这个观点(理论)内容,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观点(理论)这样产生了联系,不单是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会加深对这个知识的了解。
其次是纵向拓展,就是思考一下这个观点与他相关联的或者是相反的观点,同一时期还有哪些相同的观点,然后去阅读一下相反观点的书,再用来实践,看一下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最后是纵向拓展,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学习就是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我们用生活来印证练习复杂的物理公式。
他说适当的时候拿来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很高兴吗?就是要求学以致用,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理论,用来解释印证。
朋友从远方过来相聚,可以一起讨论学习心得,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但是别人不了解我们,而你并不生气,这也是君子风度。
在古代自媒体不发达,要认识一个人,只能跟他亲身相处,或者是听别人传达才能了解,别人不了解我们,但是你却不生气。
反观我们现在,如果是朋友聚餐,如果是陌生朋友,如果感到别人不重视他或者是冷落,心里面可能都会一直不痛快,会情绪低落,不讲话,可能还会迁怒别人。
孔子认为,要先修炼自己,如果自己德行高尚,就算刚开始别人不了解自己,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别人一定会欣赏你的。
我们生活在现代,第一次见面就算别人不了解我们,也不必着急去证明什么,有的人相处越久越舒服,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有的人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一次见面给人的感觉很好很完美,实际上很多是他隐藏的比较好,后期通过一段时间接触全部暴露。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单单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方法,你要求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
“悦”“乐”“韫”都是跟情绪相关的词,每个人都有情绪,愉悦的心情自然的表达出来,不好的心情也要管理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是高情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