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阅读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校的训练强度超过大多数西方军事学院。……所有课程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完美,获取胜利。最重要的是,所有日本军校学员都必须确立「永不言败的信念」。由于军校学员对任何失败的暗示都极为恐惧,为了降低自杀率,考试结果都秘而不宣。”
这段话,对于当下我们的教育导向仍旧是具有重大的警示意义的。
第一个方面,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无止境的卓越,而是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教育的目的很容易演变变成如上文所说的“实现完美,获取胜利”。
据说,郑爽的母亲年轻时有一个歌星梦,梦想破灭后,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从郑爽一岁半起,母亲就严格控制她的饮食,防止长胖,牙牙学语后就被灌输“当演员”“考北电”的价值观。后来,郑爽接拍电视剧、跻身娱乐圈,一切都按照母亲的计划按部就班啊地推进。然而,由于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不尽人意,后来又收获了数不清的骂名。
这样的极端个例当然是少数,然而大部分家长也被驱动着为孩子的前途不断加码。
前年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60.4%的儿童参与课外班,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8.30%。
好在,我们如今可以期待,今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将有力地扭转这种现象。
但是,只做这样的期待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培训和学习班还会变相再生,因此,我们还要切实立行为孩子减负、培养孩子人格修养的教育理念。
钢琴家郎朗在传记《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写道:“每年的年三十,我也必须练完八小时琴再吃年夜饭,菜都凉了……小时候,父亲对我太激进了,其实那是对小孩的一种摧残。” 当朗朗这样叙述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开始反思过去、重建未来了。我为他感到高兴。
对于不能改写童年的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反思来重塑人格、进而改变人生的走向。
第二个方面,教育不应过度强调成功的重要性,而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过度强调成功的重要性,也就是否认了失败的意义。失败乃成功之母,绝不应该一味吹捧成功、极力避免失败甚至畏惧失败。日本武士道要求军人们在所谓的失败面前通过痛苦的剖腹方式以死谢罪。这是极其漠视自身生命价值的行为。而漠视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一定会更加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
我想到了那些因为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感到自己不值得活着,甚至从高楼顶上一跃而下的孩子们。我也想到了很多孩子虽然是在残酷的教育压力下活下来了,但却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成年后如果没有反省能力,恐怕会同样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给他人带来痛苦。
再者,教育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千万不要把“伪成功”带入学校。比如,学习成绩好就是成功、进了学生会或者当选班干部就是成功、钢琴弹得好就是成功、唱歌获了奖就是成功…… 这和成年人中流行的”有权力、有财富、光鲜亮丽就是成功“的伪成功学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过是如出一辙罢了。
一个弄不清何为真正成功的人、一个一心成功畏惧失败的人,必定是看起来非常自信、实际上非常自卑,看起来极其刚强、实际上极其脆弱的。
为了让学生明白失败的意义,就要进行挫折教育。但很多人又误解和误用了挫折教育。有些家长老师故意给孩子制造困难,故意侮辱、打骂,然后说:”我是为你好。“ 这不是挫折,这是伤害。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见真实的挫折后,从中反思真相、吸取力量。真相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如果育人者被教育的假相所蒙蔽、畏惧强权的力量,不相信公平、正义、善良的力量,是不可能传递真相给孩子、不可能激发出真正的勇敢和坚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