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意思是说,如果某个平时对你关系不冷不热的人忽然对你热络起来,那你就要当心了,也许他会对你有所图谋。
在北魏时期,有一位叫做高乾的大将就吃了这样的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523年,北魏的六镇起义暴发,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来临。
边镇军事豪强尔朱荣趁机扩充实力,高乾加入了尔朱荣的军队。
528年(北魏武泰元年),胡太后用鸩酒毒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尔朱荣闻讯后,以追查孝明帝的死因为由,起兵攻入洛阳,纵兵围杀朝延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史称“河阴之变”。
高乾一直以北魏忠臣自居,见尔朱荣诛杀无辜皇族,便起兵叛乱,投奔起义军首领葛荣。
不久,尔朱荣逼迫元子攸做了傀儡皇帝,是为孝庄帝。
由于高乾一直在暗中与孝庄帝有深厚的交情,见孝庄帝即位,高乾又背叛了起义军首领葛荣而归附了朝庭。
高乾归附后,孝庄帝待他也不薄,遥封他为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等职。
可惜,孝庄帝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大丞相尔朱荣手中。
尔朱荣立孝庄帝的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待时机成熟后便篡取皇位。
高乾做为孝庄帝的支持者,成了尔朱荣首先要剪除的对象,很快免除了他的职位,让他回归乡里。
高乾回乡后,招纳骁勇士卒,等待时机起事。
530年11月1日,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成功将尔朱荣诛杀,高乾率军驰援洛阳,被孝庄帝任命为河北大使,至此,孝庄帝开始倚重高乾。
诛杀了尔朱荣之后,高乾决定再次回乡召集乡勇,以对付尔朱氏余党。
临别时孝庄帝亲自将高乾、高敖曹两兄弟送到河桥,孝庄帝举起酒杯指着河水称赞他俩,说他们是冀州的豪杰,并希望将来洛阳发生变故时,他们两兄弟能够驰援。高乾流下了眼泪,高敖曹拔剑起舞,接受了孝庄帝的诏命。
(帝亲送之于河桥,举酒指水曰:“卿兄弟冀部豪杰,能令士卒致死,京城傥有变,可为朕河上一扬尘。”乾垂涕受诏,敖曹援剑起舞,誓以必死。)
然而不幸的是,高乾和弟弟回乡不久,朱尔荣的侄子接替了尔朱荣的位置,率军进入洛阳为尔朱荣复仇,杀了孝庄帝。
皇帝被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另一个侍机潜伏己久的重要历史人物隆重登场了,此人名叫高欢,他就是后来的东魏建立者,是为东魏高祖。
高欢虽然非常厉害,但外貌看起来却很普通。
遥想当年,高欢带着个人野心,参加了葛荣等领导的起义军,暗中发展个人势力。
后来高欢发现尔朱荣势力强大,便叛离义军,投奔尔朱荣。
在高欢初投尔朱荣的时候,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尔朱荣都没正眼看他。后来换了一身优雅的衣服再去,稍稍展示了一下本领,这才被尔朱荣接收下来,并很快赢得了尔朱荣的信任,成为了他的心腹。
高欢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鲜卑名字叫“贺六浑”,娶了一个鲜卑贵族的妻子,用鲜卑语指挥将士。
530年,魏孝庄帝诱杀尔朱荣于洛阳,群龙无首,尔朱荣的部下大乱。
高欢趁乱劝说尔朱荣的二十余万军民归顺自己,为高欢日后称帝打下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531年(北魏普泰元年),高欢率众进据冀州,笼络当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以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
高乾作为当地世族地主的代表人物,率十余骑人马秘密至滏口求见高欢,高乾言辞慷慨激昂地劝说高欢讨伐尔朱氏家族势力,高欢听了非常高兴,当夜与高乾同帐而卧。
[(乾)乃将十余骑潜谒欢于滏口……乾辞气慷慨,欢大悦,与之同帐寝。见《资治通鉴》第155卷.梁纪十一]
之后,高乾依附于族兄高欢,成为了高欢重要的左臂右膀。
532年(永熙元年)三月,尔朱兆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高欢。高欢以逸待劳,以少胜多,重创尔朱兆,尔朱兆自杀身亡。
至此,尔朱氏家族余党全部清除,现在唯一阻挡高欢实现野心的势力是尔朱荣的旧部拓拔岳与拓拔胜两兄弟的势力。
高欢为了进一步掌控天下,找到了逃到民间的皇子元修,拥立他为傀儡皇帝,是为北魏孝武帝。
高欢作为大丞相,是实际控制北魏政权的“太上皇”,他取代了尔朱荣在北魏的地位,也玩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高欢将高乾安插在孝武帝身边,自己则在晋阳遥控朝政。
孝武帝心中清楚,要想摆脱高欢的控制,必须先除高乾。
为了能够有效地掌控高乾,趁高乾回乡守孝时借机解除了他的侍中职务,使高欢无法再参加朝政事务。
忽然有一天,皇帝对高乾说:“你们一家世代忠良,如今又建有大功,我们虽是君臣,但情同兄弟,咱们不如立下盟约,以确定我们的兄弟情谊。”高乾受宠若惊,赶紧答应并起誓道:“臣下蒙受国家特别的恩宠,不敢有二心。”没想到这一次看起来非常平常的对话,却是孝武帝精心定下的计谋。
(武帝谓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复建殊效,相与虽则君臣,实亦义同兄弟,宜共立盟约以敦情契。”乾对曰:“臣世奉朝廷,何敢有二。”见《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十三》)
这件事情之后,高乾发现孝武帝在暗中拉拢高欢的死对头拓拔胜和拓拔岳。
于是高欢对心腹说,皇上不与有功的贤良大臣亲近,而是纠集了一群小人,拉帮结派,使贺拔胜兄弟靠得近些,现在灾难将要降临了,而且必定要殃及到我的身上。
(帝置部曲,乾乃私谓所亲曰:“主上不亲勋贤而招集群小,又出贺拔胜为荆州,令其兄弟相近。祸难将作,必及于我。”见《资治通鉴.第156卷.梁纪十二》)
高乾见事不妙,赶紧禀报了高欢,并希望高欢赶紧迫使孝武帝禅让帝位,高欢不同意。
高欢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还有拓拔岳和拓拔胜两兄弟虎视眈眈。所以高欢摆出一副忠臣的样子,要高乾不要乱说,还极力的帮助高乾恢复侍中的职位。
但是这次谈话的内容,却不知为何泄露到了孝武帝的耳朵里。
孝武帝大怒,他将自己与高乾结为兄弟之盟的事情告诉了高欢,高欢听了,也对高乾非常地反感,把自己曾经与高乾的密谈全部密封寄给孝武帝,孝武帝以此为借口将高乾赐死。
(魏主闻其漏泄机事,乃诏丞相欢曰:“乾邕与朕私有盟约,今乃反覆两端。”欢闻其与帝盟,亦恶之,即取乾前后数启论时事者遣使封上,帝召乾,对欢使责之,遂赐死。《资治通鉴.第156卷.梁纪十二》)
高乾死后,孝武帝继续密谋诛杀高欢的计划,而高欢早已察觉。
534年,高欢兵进洛阳废掉了孝武帝,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与此同时另一军阀宇文泰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则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由此灭亡。
高乾的死,可以说是高乾中了孝武帝的“借刀杀人”之计,他借的是高欢这把“刀”,一方面成功地离间了高乾与高欢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找到了杀高乾的借口。
然而,高欢也早有除掉高乾之心,也是在等待着这一机会,借孝武帝这把“刀”,将高乾除了。
高欢和孝武帝都要除掉高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高乾本身的性格造成的,其实高乾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投机份子,一直在尔朱荣、高欢、孝武帝之间徘徊,作为朝延的大臣,他还曾经在朝延与起义军首领之间投机取巧,典型的风吹两边倒的个性,令孝武帝和高乾都感觉难以驾驭,所以,高乾之死,也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北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