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虎妈战歌
【本文类型】读书笔记
【书籍】《虎妈战歌》
【作者】蔡美儿
【章节】全书完
【字数】3753
【主要内容】作者蔡美儿,通过对自己两个女儿的刻意培养,诠释了什么是“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其核心就是在孩子幼年阶段,定目标和规矩,要对孩子说“No”,同时要坚决执行这些目标和规矩。
001 虎妈
这位虎妈——蔡美儿,真的是虎虎生气。
第一是虎妈本身就很虎。她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耶鲁大学终身的法学教授。
这么说吧,她和她丈夫,在家里开一个聚会,就能邀请到来自几十个国家的顶级大法官。她和她的丈夫在该领域的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她对她子女的要求很“虎”:每门功课必须A,A-是不及格;数学至少要领先于现在教学两个学年;唯一能参加的课外活动,是能得奖牌的活动,而且必须是金牌;每天5~6小时的练琴……。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每一年她们一家老小都要外出旅游。旅游中,一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事先预定钢琴以及练琴的时间。通常会发生的剧情是,一家老小可能会在酒店大堂里等着,只为了其中一位孩子必须完成规定的“练琴”时间,为了这个“练琴”,有时候会耽误了景点、博物馆的闭馆时间,有时候耽误了吃饭,而一家人已经习以为常。在她们家,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虎妈能够在她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抽出30分钟驱车跑回家督促她的女儿练琴,练完琴,又再用30分钟的时间驱车返回来继续上课。
她耶鲁大学的学生看了她写给自己女儿写的练琴指导日记,惊叹不已。通常,这些耶鲁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霸,能让这些学霸都感叹的,可见蔡教授对待自己女儿的严苛。
其实,不单单虎妈自己虎,她们全家都很虎。
虎妈的父亲,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电机系终身教授 ,被称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这是一门数学、计算机、电子学、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妹妹是斯坦福大学医学终身教授,目前正在和白血病作斗争。
丈夫是耶鲁大学法学的终身教授,犹太家族背景。在读法律之前,竟然先读的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表演系,和许多著名演员是同班同学,差点当演员。后面转学,一下自己就读完了哈佛的法学博士。
虎妈的婆婆是著名的艺术鉴赏家……
蔡美儿一家,那么多终身教授,可见其“虎”。
他们一家人就是“虎窝”,孩子自然就是“虎崽”了。
002 虎妈的理念
读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受:经常会一边读,一边点头。比如:
人们对于人生的意义的理解,无非分成两类:朝着目标努力奋斗;尽情地享受每一天的每一分钟。
中国父母明白,要成为行家里手,要掌握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整个学习的过程毫无乐趣可言。而孩子的本性,绝对不会爱上努力。因此,父母最开始就不要给他们选择,不要给他们“不去努力”的机会。
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父母通常选择坚持。并认为:
人世间,所有意义非凡的,值得去追求的事,都充满了艰辛。
中国父母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那么,一定是孩子不够用功。这也是中国 父母总是对孩子们不合格的表现会进行严厉指责、惩罚,让孩子感到羞耻的原因。
无论是练习弹钢琴还是做数学演算,一旦孩子表现出了天赋,获得了获得了成绩。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础,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良心循环,会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登上新的高峰。
坚持下去,方法应用得当,最终会获得这个良性循环。
我和杰德(她丈夫)依然倾向于严格的培养方法。他经常批评那些在家里从来不对孩子说“No”的父母(其实更糟糕的是,说完“No”但从不执行)。
003 练琴
贯穿全书的主线,就是“练琴”。
普通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对于作者的两个女儿来说,已经不在话下了。唯一要突破,就是虎妈对于她们更高的要求:大女儿练钢琴,小女儿练小提琴。
平均每天5~6小时。
到了练琴的提升阶段,虎妈还会每周往返4~5个小时,去外地找最顶级的老师上指导课,这成了他们的日常常态。
成绩就是:大女儿能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小女儿成了耶鲁大学青年乐队的首席小提琴。
看了这本书,才明白练钢琴和小提琴,是这么艰苦的一件事。想象一下,一个人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每天花上几个小时练琴。就是休假,都要满街找地方练琴,这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坚持和一种什么样的认真!因为虎妈相信的是:“一天不练,技艺走样!”
有意思的是,两个女儿最终还是放弃了走音乐专业这条路。但是“练琴”的训练,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们。
比方小女儿放弃小提琴去练习网球,竟然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菜鸟,到击败本地区的排位第30名。教练感叹道,这是一个为了目标,能够付出110%努力的人。
练什么琴,练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足够专业,最终成绩怎么样?
其实,这些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能不能竖立目标和梦想,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抗拒任何的困难和阻力,能不能顶住各种的诱惑,一句话,能不能咬牙坚持下来,这个反而才变成了最重要的。
蔡美儿的书中,两个女儿,大女儿比较温顺,不会公开反抗(但也会私下里用牙咬钢琴键盘),在音乐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成年后放弃了钢琴专业化的道路,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面进入了军队(她有点像中国式的好孩子)。小女儿,在青春期公开叛逆了自己的父母,遵从自己的心愿,也考上了哈佛大学硕士(这有点像欧美剧里有性格的孩子)。
貌似蔡美儿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其实不是。两个都成功了。
这两个孩子,都懂得了如何第一要做自己,第二如何去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
练琴,只不过是这个过程总,一个阶段、一个手段和一个工具而已。
就像一个运动员,他不可能一辈子都去从事这个运动,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一项运动上保持顶级水准。但是这个运动所给予他的内在的精神,培养出的毅力和品格,深深地刻入了他的生命中。
正如小女儿最后所说:“不,我不讨厌小提琴,它已经融入了我的身体!”
004 东方和西方
蔡美儿,作为一个在西方成长的。但是骨子里又有着东方价值观的人,在亲子和育儿方面,的确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她在书中比较道:
西方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注重个人的情感和感受;而东方更加看重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不顾一切!
面对孩子的困境,西方的父母,可能会选择放弃,而东方的父母,更多地选择坚持。
面对孩子的问题,西方的父母也有自己的“规矩”,但是他们更选择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激情,支持他们自我实现的选择,给予他们更多积极的肯定和成长。
东方的父母,更多地是说不,更多地是直接指出问题,要求孩子修正问题所在。不顾情面,毫不手软。他们认为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现在就为未来做好准备,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看到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培养出好习惯和内在的,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自信心,用这些内在的东西来武装自己。
西方的父母,很看重孩子的自尊心。
东方的父母则认为,最不利于保护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明明看着孩子们在困难面前快要放弃努力,而父母却毫不作为。孩子明明知道自己能行,可以做到,却总以为自己不行,父母也不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信心。一位地不干预,少干预,遵从天性。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坚韧性格的形成毫无帮助。
西方的父母,很看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的童年就应该是一副顺其自然的美丽画卷,有着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了好奇和丰富多彩的体验。
而东方式的父母,秉承的理念是:用心和努力,做正确的事。只是要是正确的事,并不在乎如何讨孩子的喜欢,更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最经典的一段来自于下面:
西方的父母说,我只需要让孩子们听从内心的呼唤,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这是世界上最艰巨的事情,而我作为父母,要尽量克制自己不去干预。
然后,我为我斟上一杯红葡萄酒,干杯!去健身房练瑜伽。
但是东方的父母,却待在家中,对着练琴的孩子大喊大叫,不停地纠正错误。让她们讨厌我,恨我……!他们认为培养孩子是一项最艰苦的工程,最艰难的部分在于——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你希望你爱的人能够爱你,但是他们却憎恨你。
最终,蔡美儿总结出了一套她自己觉得最妥善的方案:
18岁以前,用东方式教育。培养孩子的毅力,自信和决心!
18岁以后,用西方式的教育,遵从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005 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我先全面接受蔡美儿的“东方式教育理念”,因为这些理念深入我心,和我共鸣颇多,但是我不评价。不评价孰优孰劣!
接着,我会再去看一些书。我发现现在国内的一些育儿和教育的书,反而尊崇的是蔡美儿批评的“西方式教育理念”,我会再去读一读这一类书,听一听他们的看法。
蔡美儿的理念,在流行着“西方式教育”得美国,肯定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国内流行的“西方式教育理念”,在目前普遍盛行的“虎妈鸡娃”环境中,也是这样格格不入。但从尊重人性这个角度出发,从激发和实现内驱力这一点出发,的确比完全依靠外界强压的学习,要有效率得多。
至于孰是孰非,孰多孰少,我觉得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没有一个定式。
不过,我隐约觉得,无论是东方式,还是西方式,都在解答同一个问题,而且答案都快要接近一致:
问题是: 你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答案是: 做最想成为的自己!
我很赞同书中作者的一段生命观的描述:“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抓住每一次呼吸,每个短暂的瞬间,体验更多,得到更多。这才是最充实、最丰满的生命!”
我认可这一段话,并正在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