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商周时期的古地名,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人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最后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建立了周王朝。那这个根据地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周王室一位伟大的祖先——古公亶父。
按照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人的始祖后稷可不是一般人(伟人总是不一般的)。后稷的母亲是五帝之一帝喾的正妃,有一天闲的无聊在外面瞎溜达,忽然看到一只巨大的脚印,而且有股踩上去的冲动,后稷的母亲踩了大脚印之后就十月怀胎生下了后稷(这和华胥生伏羲很雷同啊!)。所以后稷究竟是帝喾的儿子还是天神的儿子就不知道了,司马迁也没写清楚。总之不管是天神还是帝喾都不是一般人,他们的孩子当然也不是一般人,何况帝喾还是上古轩辕黄帝的曾孙,后稷也就成了黄帝的玄孙更不一般了。
后稷先后担任尧、舜时期的农业部长,被人誉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窟接了他的班,但是后来的夏王朝不重视农业,不窟就失业了。没了工作的不窟带着家人逃难到了豳地(今陕西省旬邑县)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不窟的孙子公刘还重操起了祖先的旧业,从事农业生产,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这个地方就兴盛起来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到了商朝末期,周人也过了好几代到了古公亶父任领导人。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将豳地治理的兴旺发达,但同时麻烦也接踵而至。豳地这个地方以前经常受到戎、狄的等外族势力的威胁,商朝武丁大帝在位时消灭了这些势力,基本上解决了隐患。但是现在商帝国衰败,这些外族势力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了,何况古公亶父将这个地方治理的很富有,就像一块肥肉,任谁见了都流口水。时不时的他们就来骚扰,勒索财物。而古公亶父每次都是息事宁人,你不是要财物吗?我给你。和平第一嘛!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慢慢地戎、狄已经不满足只是一些财物了,他们要土地和人民。
这下子所有人都怒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准备拿起武器保卫家园。这时古公亶父是比较理智的,他知道他们现在根本不是戎、狄的对手,与其鱼死网破、同归于尽还不如保存实力、走为上策,实际上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于是古公亶父和当年先祖一样带领大家搬家,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来带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安顿下来。这个地方可是块风水宝地,北靠岐山,南临渭水,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是个很适合发展的好地方。后来便称这个地方为岐周,这就有了“周”这个称谓。
能被迫搬家说明这个时候的周部落还是一个很小的部落,压根儿引不起商王朝的注意。但是经过古公亶父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岐周这个地方建起立了城邦,开始慢慢像一个国家了。然而古公亶父在选择接班人时有点儿小苦恼。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老三季历,三人各有所长,都是贤才,能力和品德都不错。这可怎么选呢?这时候可还没有嫡长继承制。
实际上古公亶父比较倾向于老三季历,因为老三最不像自己。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他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性格是不利于自己的部落发展的,要知道那可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而季历勇武,有军事才干,天生就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如果由季历带领部落的人们应该很快就会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个时候不但可以保卫家园,开疆扩土都不成问题。倾向于季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公亶父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认为周人要有王者兴起,就靠姬昌了。
古公亶父虽然倾向于立老三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怎么安排老大和老二就很烦恼了。时间长了,老大和老二看出了老爹的烦恼,他俩是贤人啊!一商量,不能让老爹为难啊!还是远走高飞,躲得远远的,这样老爹就可以放心将大权交给老三了。于是太伯和虞仲就不辞而别,南下跑到了当时尚未开化的荆楚地区,成为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创始人。
太伯和虞仲走后,古公亶父伤心了一阵子,然而他的决定却是正确的。季历当上了周部落的领导人之后,周部落进入了全速发展时期。季历的儿子和孙子更是厉害,不但带领周部落建立了国家西岐,并且推翻了商纣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纣灭商时的重要人物姜子牙,人称太公望。据说就是古公亶父预言兴周的第二个人。姬昌当年在渭水河边拜请姜子牙时就说过,姜子牙是他太公盼望很久的人。看来这古公亶父还真是不一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