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懂了吗?
“我最怕到西餐馆吃饭的时候问侍者有哪些甜点了,”有一次,我对美国朋友说,“因为我常听不懂。”
他一笑:“不要说你了,我们也怕,我们也常听不懂,只好用猜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那侍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恐怕有三百天都在报同样的甜点名称。报到最后,那些名称在他心里已经成为一团了,于是从头到尾不加标点,呼噜一下子,全报了出来。
你确实没听懂,但是他认为你听懂了,因为他早背得滚瓜烂熟。
自己懂,别人不懂,是许多人说话的毛病。
言要由衷
有人说笑话,刚开口讲两句,自己先笑得前仰后合,接不上气。
有人说悲惨的事,没说两句,先哭了,抽抽搭搭地无法说下去。
有人给你写信,写你的地址一笔也不含糊,写他自己的地址却龙飞凤舞,使你无法辨认。
有餐馆侍者为你唱生日快乐歌,可是一边唱,一边眼睛看着天花板,唱得有气无力。
有空中小姐作“穿救生衣”示范,但是像打太极拳,还不好好打,动作都做一半就不见了。
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都是他的“内情”无法“外达”,他的“词不达意”,以及由于太常做,太常说而没有了情。
请别太肉麻
我们常说人“理直气壮”,又形容人“文情并茂”。“理”与“气”,“文”与“情”,是必须同时呈现的。
问题是许多人明明有理、有情、却不能跟他的语言同步。
第一点,是他自己的情太多,却没等对方的情绪跟上来,而一直宣泄。
举个例子,我们听人朗诵诗歌,常会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为什么?因为你觉得肉麻。
但是,你问那朗诵的人,他自己觉得肉麻吗?
他摇头。
了解这一点,当你对人形容你家天才的儿女,或天才的小猫,小狗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远比对方了解情况,你要他感同身受,一定得慢慢来,才不致让他受不了。
你要向别人推销东西的时候,也别把那已经说了几千遍的词,一大串“流”出来,而要看着对方,看他进入上一句情况之后,才说下一句。
说话要“入戏”
如果你是演讲家或舞台剧的演员,就更要小心了。
即使你讲那个题目,演那场戏已经几百场,你仍然要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这些台下的人,都是第一次听我讲。这是我的第N次,却是他们的第一次。”
于是你“入情”、“入戏”,使情感与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合在一起。
于是,你使他们感动,使他们共鸣。
于是,你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