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韩老师读书会第二次课,开场就是韩老师对自己在阅读中产生敏感的追究,但凡敏感都是遇见自己了,在我们形成自我的人格圈图中,圈内是被接纳喜欢的部分,圈外则是批判、自责的部分,那么韩老师看到的自己略有不接纳的是什么呢?
“做讲师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演绎性语言是有点评判的”,随后韩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讲师的语言生动好不好?”有人提到要生动到某个程度,“那么,那个度在哪里?”大家独立思考。南湖片区妈妈导师龚雅婷已经开展读书会了一段时间,她自己感受“过于夸大自己的体验时会有心虚感”。韩老师反馈,若特别想夸张,夸大的那部分就是你匮乏的。补偿性地夸大演绎,背后真相是匮乏感,知道真相后怎么办?看见接纳!我们可以尽量少用绝对话语,让自己的立场尽量中立。生动地去演绎自己真实的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度。韩老师特意声情并茂重现前一晚她在对企业老总们讲课时“我生气了”的小插曲,让我们体证到真实的魅力!
心理学大咖不是很能控制情绪吗?这是个误区!心理学大咖就是一次性地表达自己。她看到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然后就进入下一刻的喜悦。而如果没有看到自己呢?那看到的就都是投射。
投射是什么?韩老师用市面常用的OH卡牌让我们了解投射。
先了解定向投射---同一张卡牌,每个人看的不一样,妈妈们的分享中看出来很多,各有体味。第一眼看到什么,就是你的焦点,看到那个关键点,钩子、鱼、潜水员,焦点不一样是很有意义的。观察一个人投射世界的焦点很有意义,务必要核对。记得圈存他的焦点,但不要野蛮分析,要核对。韩老师讲了她的个案中有个16岁小男孩看这张卡的故事是:看到人站在岸边,向水里的鱼招手说"嗨,过来跟我玩吧"---这是一个感统障碍的孩子,空间感是错位的,他靠触觉定位,因此他总是摸着坐椅子的。我们能否理解他的世界?这种属于神经受损的病理性情况。那么普通人呢,看到的客观世界一样吗?
大家都思考中,现场凝重片刻。韩老师又针对妈妈们分享中出现的“只有点,没有故事”现象抛出一个问题“人和猩猩的区别?”顿时场上又活跃起来,思维和思维萌芽的知识形象地被接收了。
看到图片的点后,建构,了解投射背后的意义。这个环节里韩老师帮娟看到了她的“两难模式”是自己演绎的人生脚本,要认账。客观世界有万相,但有很多是和我有关的,有很多是与我无关的,完全了解自己后,界限感清晰,才可能更好理解支持他人。
接着一个实践是每人自己抽取一张卡牌,看图作文,看大家的发散性思维。三位妈妈分享了他们的卡牌,韩老师点评,妈妈们发挥团队镜子功能,收获满满,借用廖妈妈的一句“360度无死角照,照得自己疼,就去成长”。
再然后就是各抽取一张大卡,小卡套在大卡上,就如同命题作文,看自己本身的逻辑联想,在发散性思维被定框后思维的适应整合能力。金洁分享自己的“一手蒙脸,一手拉开,加入爱情定框后惊喜地发现,那个拉开自己手,让自己做真实的最美的自己的就是老公”时大家都为她的幸福而高兴!而廖妈妈在单看卡时,和套看卡后,清晰地再现了自己的一幕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大家都深深地从廖妈妈的勇敢付出中得到了滋养,而廖妈妈也有了一个大大的安全的容器,能帮她倾倒出积压已久的各种情绪,团队成长的动力十足且利益良多。廖妈妈生动地演绎了自己真实的体验,是最棒的学习。上半场对投射的诠释生动、真实、有力量。
下半场我们在一个有关害怕的故事里学投射,究起板。我们已经知道,人的方方面面透过语言7%,情绪38%,身体55%得以呈现。在读书过程中,大家各自的感受分享。妈妈们的分享让我们深切感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深刻的影响,也看到我们经常共情到的都是害怕。雅婷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在带读书会时,评判很多的时候,怎样去听,能听到一个客观中立的效果?
韩老师指出这里面有一个大坑,她可不会朝坑里跳。顺着提问这个逻辑去看,她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评判的状态,起板是评判自己,必然走不出这个死结,顺着这个逻辑是无解的!
于是韩老师另起一头,分享她自己作为一个内感觉型的孩子,与内视型、内听型孩子在不同天赋下,如何从在别人眼里慢的低处,走到了现在的高处。内感觉型孩子处理的信息量大,最慢,但准确率高,直觉好。而内视型孩子学东西很快,学校里成绩好的常是这种,不过忘记得也快。人的焦点在哪,成果就在哪。每个人要学会聚焦在自己生命中特别长的部分,那么雅婷要学韩老师的部分就不是韩老师的特点,学的真相是:韩老师夸自己的慢。看到韩老师怎么从低到高,也就是5号性格只要学怎么做到最好的5号,一个5号想要学成最好的8号,此之鸡汤,彼之砒霜!
金洁提出的问题是:害怕与恐惧有区别吗?讲述完自己的体验后,韩老师直接指出这是个伪命题,但底下藏了个真东西。如何能看到自己的模式,怎么去和你的情结共处,乃至如何穿越你的情结,才是真正要去面对的!自己穿越不了的情结就会投射给孩子。韩老师金句:在最深的绝望中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细细体味。
看oh卡,读书会……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的投射工具!
韩老师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在廖妈妈的生动演绎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时,大家都沉浸其中时,为什么韩老师要断然把大家拉回课本情节讨论中?
韩老师说要保护在团队中勇敢付出的人,而廖妈妈也反馈当时的感受是如释重负,终于大家的焦点不在她身上了。
另外韩老师郑重地指出:我们要真正地尊重情绪---专业咨询师是不允许递纸巾的!场域里会设置触手可及的纸巾,但不允许递纸巾。
所有的伸手帮助都是在帮助投射出去的那个自己。没有表达完的情绪是难以真正和解的!而廖妈妈也突然发现自己每次在接纸巾时就会蹦出一两句幽默语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路径,我们要尊重它。涉及育儿,每一个哭的小孩都是我们奖励出来的。
韩老师安排分组讨论: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有无情绪卡点?
我跟进的那一组妈妈们围绕“两难”这个自己创造的问题做出了探讨,起板是恐惧,投射是两难,孩子也会出现两难,体现在孩子对培优班的选择等很多事上。妈妈们理解投射是这个世界就是自己创造的。有妈妈沮丧地说“我发现什么话都不能随便说了,都是自己的投射”。
韩老师风趣地说“没有摸到心理学门,站在门外的人,都是理直气壮地搞别人;摸了门,进了门口,伸手打手,伸脚打脚,都有这个正常过程”。然后,韩老师用了一个他们在双峰山玩户外崖降时一个人靠双手抠着逆攀的案例,生动地让我们知道了在心理咨询、心理成长过程中,有时候,明明有个新模式很好,但由于恐惧害怕,难以面对不确定未知,不敢完全信任别人,以致特别辛苦。引人深思!
最后韩老师布置作业:人生这场大戏,全凭演技。在孩子面前,你想书写怎样一个人生故事?
期待下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