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日常词汇追溯传统文化 (51):寺庙

现代社会经常把【寺庙】作为一个词汇使用,但在传统文化中,【寺】和【庙】是两个词,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书・元帝纪》中有 “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一说。【寺】是执行法度、处理政务的地方。例如,掌管司法的 “大理寺”、负责宫廷膳食的 “光禄寺”,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的“鸿胪寺”。

到了汉明帝时期,为了让佛教在中国扎根,派人去印度取经。当印度僧人带着佛经来到洛阳后,被安排住在鸿胪寺。明帝觉得这样的安排欠妥,于是按照【寺】的标准建了专门的僧院。由于印度和尚是用白马把佛经驮到洛阳的,所以第一个给僧人建的僧院,就叫做白马寺。之后,【寺】用于专指佛教活动的场所。例如北京的潭柘寺、杭州的灵隐寺。

在古代中国,【庙】是用来祭祀祖先和天地的场所,即宗庙。古代的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皇家的叫太庙,公卿的叫家庙,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建宗庙,只能设祖宗牌位进行祭拜。

汉代以后,【庙】变成了供奉神明和先贤的地方。比如,山神庙、龙王庙、土地庙、城隍庙、孔庙、关帝庙、岳王庙。

从唐代开始,皇宫的前殿、也就是大臣们办公的地方也被称为【庙】。庙堂一词经常用来指代朝廷,到了宋代这种称呼更加流行,于是就有了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