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年轮故事征文
我的奶奶今年八十五了,她的儿媳们,甚至村里人都说,她是全村最幸福的女人。
娘家的大力帮扶
她这一生共生育了6个孩子,四儿二女,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6个孩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二胎。因为需要顾及自己的生计,那时候几乎没有婆婆帮忙儿媳带孩子。据说太婆(爷爷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想要依靠也没有,但外太婆(奶奶的妈妈)心疼女儿,愣是在出嫁的女儿家住了近10年。
除了过年过节,或者是下大雨的天气,家里其他人没法下地干活,她才回几天自己家小住。那时候农村普遍贫穷,舅公(奶奶的哥哥)还时不时挑着担子,带上一些吃的用的,说是到爷爷奶奶家看望外太婆,变相贴补爷爷奶奶。那几年她帮着奶奶伺候月子,一起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后来大的孩子能帮忙干活,带弟弟妹妹了,她才没有长住爷爷奶奶家。在“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观念深重的农村,能被娘家如此帮扶,这个待遇,在村里甚至镇上,那都是绝无仅有的。对比起来,她是幸福的。
丈夫的贴心疼爱
男主外女主内是很多家庭的分工,我的爷爷不仅外头的活干得精细,回到家也是没闲着。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等等,有什么搭得上手的他就做什么。我的小婶婶最经常说的一个例子,爷爷奶奶养了大半辈子的猪,可是猪食奶奶却甚少打理。那时候猪食主要是地瓜藤或者不能吃的菜叶子放锅里煮熟,再拌上一些米糠,唯一的一丁点儿油水来自刷锅水和洗碗水。地瓜藤从地里割回来后,需要人工的切成小段小段才能下锅煮。
切猪菜时,搬个小板凳,在地上垫一块装肥料用的编织袋,然后找个木头墩子做案板,切猪食的家伙和家用的菜刀案板是分开的,家家户户都是家用的菜刀淘汰后拿来切猪食。左手抓起一把地瓜藤,右手拿着刀,快刀斩乱麻,一长条藤随着刀起到落,变成一小截一小截,堆积着小条子越来越多,影响效率了,就拿刀往前推一推,煮一锅猪食,往往需要推十几次才够量,大人最少需要切半个小时。
小时候我做的最多的家务就是切猪菜了,人小效率低,我总是花很长时间切猪食,切完经常和我妈说腰酸,我妈就会笑我,小孩子没有腰!奶奶因为生孩子和抱孩子的后遗症,腰总是疼,所以爷爷几乎没让她切过猪菜。在那个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年代,把我妈、伯母和婶婶还有村里的女人们羡慕的不行。
儿子的悉心养老
我的爷爷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印象中,我几乎没听过他大声说话,更别说骂人了。他在我高一时去世了,走的非常安详,晚上睡觉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有醒来,享年七十五岁。
爸爸和叔叔已经外出打工很多年了,大伯在老家教书,爷爷去世以后,奶奶就和大伯一起生活了几年,大伯退休后,他也当上了爷爷,需要帮忙照顾孙辈,提议轮流照顾奶奶,奶奶开启了和儿子们轮流住的生活。
每家一个月,从大到小,轮到谁时,谁去上一个人家里接走。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的她,开始在厦门,三明,泉州三地轮流生活。好在她不晕车,对外面的生活也很习惯,坐了动车,看了海,见识了城里的高楼大厦和热闹繁华,体验了上半辈子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生活。
老人家最怕摔跤,去年她不小心滑倒,身体一下子就变差了,医生建议不要再每月奔波,于是她又回到了那个她熟悉的小山村。换成儿子或者儿媳每家轮流回去照顾她,每天在老家晒晒太阳,和邻居们聊聊天,孙辈们也时不时的弹个视频和她唠唠嗑。
她对幸福的定义
在我出嫁的前几天,娘家要做各种准备工作,她对老礼依然清晰,是主理人。陪嫁的物品全部都需要贴上红纸,有些需要缠上红绳,然后按照传统礼俗进行整理打包,最后还要对新娘子做出门交代。
她问我:你觉得嫁人是嫁什么?
我:当然是幸福呀!
她: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我:和爱的人在一起生活
她:生活没那么简单嘞,嫁人啊,其实嫁的是心情,你啊,能开开心心的,每天都吃的下,睡的好,那就是嫁对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说幸福,每个人都想要过幸福婚姻生活,可是,什么是幸福?是有房有车?是夫慈子孝?其实不管你拥有多少物质上的财富,记得保持愉快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