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华杉
作育新民,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但是,朱熹说《大学》的“在亲民”错了,改成“在新民”,不管他有千条万条道理,作为注家改原文,他没有考古学证据。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亦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徐爱问:“‘在亲民’,朱熹说应该是‘新民’,不是‘亲民’。后面有‘作新民’相呼应,似乎很有依据。先生认为朱熹错了,应该以旧本为准,是‘亲民’,先生也有依据吗?”
徐爱所问,是儒家一大学案,《大学章句》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引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说原文错了,就把它给改了。
我们先讲一下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明德,朱熹注解说:“明德者,人所得乎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相当于我们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虽然被蒙蔽了,污染了,但每个人的良知,都仍然存在在那里。
明明德,就是要把自己本来就存在的“明德”,不断擦亮,重新发明,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明德,就相当于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在亲民,旧本孔颖达注:“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这意思本来简单明白。但是程颐说“亲”字错了,应该是“新”,朱熹也说应该是“新民”。
怎么解释大学之道,在于新民呢?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我把自己的良知明德擦亮之后,再推己及人,去开启民智,擦亮人民的良知明德。相当于我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自新,自明明德,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新民。
止于至善,朱熹说,止,是到这儿就不走了。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也”,做到了极致。张居正说,就好像到家了一样,没有比这样更好了。什么样的家,居仁行义,仁,天下之广居,这样的家。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说:“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就是“三纲领”的由来。
朱熹说旧本错了,有什么依据呢?至少,没有考古学证据,不是说哪里出土了竹简,上面写的是“在新民”,就是他“认为”旧本错了,就改原文,从治学来讲,这是注家的大忌。
按我的态度,学以润身,我们就不参与考据了,旧本朱本我们都学习,都笃行,旧本是旧本的思想,朱本是程颐朱熹的思想。但在王阳明的时代,天下儒生都以朱本为准,跟朱老师学了几百年了。王阳明突然说朱熹不对,旧本才是对的,所以徐爱要问。
徐爱也在《大学章句》中找到朱熹改为“新民”的理由。在第二章,引用了商汤在洗澡盆上刻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日日自新的座右铭。又引用了《周书·康诰》,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作新民。”朱熹注:“鼓之舞之谓之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还有《诗经》:“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朱熹注:“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朱熹说,这《大学》的第二章,就是解释前面的“新民”。这个逻辑就能自圆其说了。
如果我们要找“新民”的依据,还能找到一些,比如上海有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她的新民,源自《诗经》大雅篇的“作育新民”。新民,作育新民,就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所以徐爱觉得改成新民是有道理,有依据的。阳明先生说不应该改,就是“亲民”,又有什么依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