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原湖南省的贫困县城。
我家,在平江县城下面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那里落后,几百村户散落在各个山头旮旯;信息闭塞,到近五六年手机信号才全面覆盖;交通不便,路面硬化不超过五年时间。无论家在哪,我始终爱着我的家乡,爱着生我养我的故土。
家是港湾。很多时候都会梦见的一个地方。梦见回到家,一切都归于平静,详和,心情会莫名的变好,压力也没有了,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会想着家乡的一切,那山是那么的葱绿,那水是那么的清澈,那空气是那么的清新,那阳光是那么的温暖,偶尔飞过的鸟群,声音是那么的动听……呀,那种感觉真的很爽,置身于微风吹过的松涛声中,是那么的轻盈,舒心。
我飘呀飘呀,飘到了这个特别美妙的地方——我的家(在我心里永远都是)。思绪却永不停歇,农耕繁忙的影像,大声吆喝着耕牛犁田,三五成群的人欢歌笑语手忙脚乱的插着秧,倦鸟归巢,一大群鸡鸭迈着紧促的脚步赶回窝的画面一一浮现在眼前。。。
2021年2月11日下午2点过,我来看看以前的老房子。
现在,由于几年没有人再居住,已经开始变得破败不堪,泥土墙壁上留下了一道道被雨水冲涮过的痕迹,地场上到处长满了杂草,不要的杂物、石头、泥砖到处都是。抬起头来,看着那墙壁还坚挺在没有生气的,原来的地方翘首以盼,仿佛在等待久久未归来的游子……你离开了家,家就保持着等待你回家的模样!
站在地场上,视线开始模糊了……
【一】
80后的我,刚七八岁的样子,那时候,刚通电没多久(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还记得刚通上电的那会,那电灯泡的光,就如抓了一把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一样。只能说是通电了,有个玻璃球挂在漆黑的门框上。看着灯泡里的钨丝是一条波浪形的红线,发出微弱的、仅仅只够照亮自己的光,亮着。
在本来就漆黑的房间里(一直在房间里烧火,墙面都被常年的烟火熏成了漆黑的),那灯泡的亮光仅可让你不至于走路撞向墙壁,辨别出房间的大概模样,我们手中仍然会提着自己改装的煤油灯。电灯每每都必须等到十点半后才能发出比较正常光亮照明。一直习惯了照煤油灯的我们,也没觉得有多么的不方便,只是沉浸在刚通电后的兴奋和激动中。
是什么原因导致开始的电不够亮?又是多久恢复正常照明的呢?具体的原因我没有追究,也记不清楚是多久后恢复正常照明的。因为那不是我追究的点,以前就只有煤油灯,一灯盏的亮光就只能照那么一团,现在一拉开关,就有个亮光在,无论能照多宽,总比以前方便。更不知道电灯到底会有多亮?就无从追究其什么原因了。
【二】
那时候上学,总是要走很远的路,每每要到开学时,爸爸和叔叔们都会结伴修路,把路边的草铲掉,把不平整的地方修平整,把路边的水沟给弄通畅……走在刚修整的小路上,踏着还松软的沙土,看着泥土上印着自己的小脚印,隔外的开心,如小鸟般欢呼雀跃的奔跑着上学去了。
我上小学在坪上寺(1-4年级),到家里只有1公里左右的样子,我记得读书时要走好久。后来我在坪上代课几年,教小学五六年级,每次走路回家,从学校回家走路也就十分钟的样子,是上坡,山路,要爬坡上坎的。现在马路通了,开车也就两三分钟的事情。
今年过年的时候就跟我女儿聊起了我教书那阵子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先要把自己弄扎实,当你有能力时,别人才会看重你,重用你!所以,刚入社会,先要学会让自己值钱,然后才能赚钱。
那些年是重点扶贫时段:我们村有扶贫单位在,新建了两幢两层的教学楼(95年先建了1幢,后来又建了1幢),共有6个教室,8个老师办公室,可同时容纳200多学生就读。由原来的三星小学更名为:三星完全小学。一到六年级都可以在这就读。
我年轻时,有一点傲气,当时的校长姓邓,是本村人,也是我小学时的老师。他要我教一三年级的复式班,两个班级坐在一个教室里,而且孩子年龄小,不容易教学。于是我不同意校长的安排,硬是不去上课。最后实在拿我没有办法,就给换了过来,要我去教五六年级的语文,他当时教的是数学。结果期末全乡统考时,我教学的班级语文成绩获得了全乡第一名(我教学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作文全乡竞赛时一等奖),数学没有进入前三;下学期开学时校长说跟我换一下,教学不能偏科。他去教语文,我教数学。到期末统考时我教的数学又获得了全乡第一名,语文没有进入前三。
我又硬气了一回。如果只是运气,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是运气了。我的傲气给我赢来了底气。从那以后,无论换谁的校长,我就只教五六年的课程了。
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是在新联上的,叫新联完全小学。路程有3公里左右的样子,上坡下坡,路不算好走。记得上学时我们要走近一个小时的样子,上学的路总是很长。虽然是一路奔跑,怕迟到。如果遇上了同伴,则会随着大伙的脚步前行,那就会足够的慢了。一边聊天,一边慢慢前行,聊到高兴时,则会大伙围在一起手舞足蹈,不是有同学提醒要迟到了,还不知道要围多久呢。
读书我也算是一个乖乖孩子,不违反纪律,成绩还算不错,小学基本上是前三名。到后来的初,高,及大专就只能算平平了。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不愿意去上学,什么原因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不想去,后来被爸爸拿着棒子追着打,怎么打也不去,最后还是妈和姐姐护着我,把送我到学校去的。
小时候就是一个鼻涕虫,口袋里会放一块手帕,专门擦鼻涕的。放学回家掏出手帕,会结成一块,鼻涕粘住了……
我不自觉的开始笑了笑,思绪飘远又回来了。挪动着脚步,站了一会有点发酸。在家门口转悠了一圈,四处看看。
【三】
大门口出来,有一块宽约不到两米,很长的一块平地,用我们的方言叫【地场】。这地方用途太广了。洗衣时,可以当洗衣的场所;锯木柴时,是柴场;晒稻谷时,是稻谷场;我们游戏时,就是娱乐场……
地坪外一块50公分左右高的石头围栏围着,最矮的地方围栏高不足10公分。石头是凿好的青条石,高有50公分左右,长有1米多点不等,厚约12公分,稳稳当当的砌在地场边上,护着一大家大小人的安全。底下有3米左右高的坎,是一块块方形石头垒起来的,据说这是我们祖上搬迁过来时砌的坎,有100多年的时间了。奇怪的是,这个坎,我们一大家子这么多小孩,几乎没有从上面摔下去过。就算有一两次摔下去的,擦破皮的事情都没有,顶多就是被吓得够呛。
地坪下面,就是一菜园子。再外面就是叔叔家的农田。
小时候清楚记得,那田排、田坎都是修得规规整整的,像一封书一样整洁。现在,大量使用除草剂后,田排和田坎容易滑坡,泥巴也堆不成形,田排不成样,田坎上是杂草丛生,加上现在人大多的精力不会花在把田排田坎搞好,种好田,庄稼收成好就行。于是,就现在这副模样了。
【四】
漫无目的的,四处闲逛,重温小时候走过的路,爬过的山,翻过的田坎……
小时候觉得路太远,坡太陡,不容易走,现在再走,发现路并不算远了,坡度好像没有小时候那么陡,以前觉得这个坡很长,现在居然三几步就走了上来。
小时候走的大路,现在感觉却是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了。我指着这条路跟女儿说,以前我就是在这样的路上骑摩托车的。女儿很惊讶,说这么一点小路能骑摩托车?
是呀,现在要我骑在这样的路上,一开始我可能还真有点不敢呢。想想,多少年没有骑摩托车了。我2002年购买的摩托车,崭新的外壳,帅气的造型一直被放在房间里蒙受灰尘。
我和女儿两个扛着锄头,来到农田里准备挖泥鳅。小时候也去田里挖泥鳅,那是直接用手挖的,可以感觉到泥巴里是否有泥鳅。现在天冷,用锄头代替。
翻过儿时翻过的田坎,蓦然发现,哎,这田坎怎么突然间变矮了呢?以前因为太高都不敢爬的呢?
一边用锄头翻着田里的泥巴,一边跟女儿聊着我童年时的趣事。
一连串欢乐的笑声回荡在家乡的田埂上……
【五】
家,不再像以前那么闭塞。拿着手机到哪都可以接听到电话,信号全覆盖。四五年前回家时(还住在老房子这),如果想接听电话,就得把手机放在固定的地方,只有几处地方有信号。接听电话时就电杆一样,不能随便走动,一走动,信号就断了。
现在村里基本上到户的马路都硬化了,交通方便。车也多了起来。还记得我是我们这一块最先购买的摩托车,后来是第一个买房子的,购买小车的。以前出行,摩托车;现在出行,骑摩托车的几乎没有多少了,老家的生活水平,收入都提高了,最关键的是年轻都外出打工赚钱来了。过年过节,老家就热闹,平常很少可以看到年轻人了。
一回到家,走上这马路,第一感觉就是路特别的窄(小时觉得这路太宽了)。会车时都让我紧张好一阵子。腊月二十八回来时,在暗埚组那遇一路段,前面来车了,我只得紧靠着马路边上停在那不敢再往前开。我的前方路边上堆了一堆沙子,路外边就是一个很高的坎。天黑了,视线受到影响。后来是对方的车下来一人指挥慢慢才错开的。
家还是原来的家,路还是原来的路,山还是原来的山,只是习惯了城市的交通,习惯了城市的宽阔。视野变宽了,突然走上家乡的路,才觉得家现在的路变窄了。
距家20公里开外的地方,已经搞了旅游开发——石牛寨风景区!听说很不错,不过开发后我没有去过。
家乡也逐步走上了旅游开发之路!家门口的路已经是四通八达,信息、交通都便利了,居住的条件也变好了。环境也在狠抓,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垃圾桶,不管什么垃圾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随便乱倒乱扔,刚开始我还有点拘谨呢。
哈哈,家乡在变化,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只是,老房子里已经不再有人居住。
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房子,
我下一次再回来看你!
如果条件允许,我的能力达到,资金充裕,时机成熟,我想组织起一大家人把你修缮修缮,甚至可修成【冷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