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弟最近在看印光大师文钞,他问我:印光法师要在房间里挂一个死字,这是行为艺术吗?我哭笑不得的和他辨了三个小时才说清楚印光大师到底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这篇文章,就是我辩论内容的升华。
你知道吗,印光大师其实是在修念死无常,而不是搞行为艺术。
念死无常的概念阐释与举例说明这里就先不展开了,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首先修念死无常虽然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和期限,却可以让人通过对死亡的清醒认识寻找到悦纳死亡的力量和转化死亡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念死无常其实是一把每个学佛人都值得拥有的“心匙”——“匙”是汤匙的匙,它能让我们在一锅烂汤里面,把喜欢吃的东西盛起来,放入口中。念死无常就好比汤匙,它在帮助我们撷取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撇去生命中的杂质,对死亡的充分认识会让生命之花更好的绽放——人必须清醒的认识死,才能从容地对待生,挂死字,只是让你看到一些你不想看到却又无可逃避的事情。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它可以照亮我们,逼我们去改变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陋习——这是邱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对死亡深刻的解说。
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只有简单的六个字:恕我不起来了!这位对我们而言闪闪发光的文学家,用他最简洁的方式说明了他对生的不耐和对死的安然。
其次之所以有人会觉得印光大师是在搞行为艺术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因为无力改变,所以死亡是一件”不足挂齿“的事情。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死亡的共识是那么的消极——死亡未来之时,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干扰,可以避而不谈;死亡一旦降临,你已无能为力,不如听之任之。
人生的一切意义、价值,在死亡的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的没有存在的理由。为了掩盖这种恐惧,我们宁愿假装若无其事。可不管我们如何逃避,死亡的阴影,其实一直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影随形。
但避而不谈和听之任之就是面对死亡最好的方式吗?显然不是,印光法师的做法为我们揭示了一条更为积极的路;既然逃无可逃,不如直面恐惧,放手一搏,为自己的生命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感恩于死亡,我的存在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了崭新的决断
少见不代表没价值
学弟之所以会把念死无常当作一种行为艺术一方面是因为他不理解念死无常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种行为前无古人,但没人做过并不代表没价值,恰恰相反,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从来都是“少见”的——其重要性约不为人所知,“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势能就越大。
”少见“的事情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有价值的事情“必然是少见的,这也是“秘方”“秘籍”抢手的原因所在。
不过虽然印光大师在房间划一个大大的死字挂死字的行为很少见,但他的“发心”却是古往今来所有的大德都发过的的“出离心”,他挂死字的”行为艺术“也不过是给老汤换了一口“新锅”而已。
而关于出离心,我有以下几段碎碎念;
*出离心是一切善法的根基
当你对轮回没有出离心时,生起虔诚心是多余的。当你没有远离对物质的攀缘时,思维空性是多余的。当你没有远离渴望时,修禅定是多余的。当你没有远离贪与嗔时,讲述口诀是多余的。 ——莲花生大士
*出离不是逃离
出离心的出离不是说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这只是分别心在贪欲的驱动下进行的“名相选择”,而是在这巨大的诱惑和幻境中,保持一种“出离的清醒”,如果你能保持,那你的人生无异于开了挂,而在房间里挂死字可以看作是用来开挂的挂件。
*出离心也不是厌离心
和厌离心不同,出离心不是情绪,而是一种“向上看的视角”,一艘能让你见到更大的世界的渡轮,所以它的生起条件绝没有“厌离”那么简单,生起的时间也要比“厌离”缓慢。
*出离心是欲望以及欲望带来的痛苦的解药
在对治欲望的作用上来讲。念死无常是猛药,更是良药。很多人说念死无常会带来厌世的副作用,我不同意——人没有资格厌倦自己不拥有的东西,所以,你凭什么厌世呢?
*出离心生起后最强烈的表征就是你会放弃“存在感”
*存在感隔绝了你和这个世界,而出离心则可以消散存在感,而当你与外界没有边界时,宽恕、接纳、包容,牺牲等优良品质在你身上才有可能真切的发生。
*“念死无常”和我之前呼吁的"活在当下"并不冲突
活在当下,本质是清醒地觉知当下身体死期不定的无常现状,远离断见和常见的两种边见——毫无根据地认定当下的呼吸一定能接续下一次呼吸,就是常见,;认定当下的呼吸一定是终点,就是断见,前者会导致这会导致盲目乐观,耽著今世而不知为来世的增上生与决定胜而修行,后者会导致盲目悲观,同样不能把暇满人身转为道用。从这个角度讲,念死无常不过是活在当下的二次强调。
*出离心的建立一定伴随着固有安全感的摧毁
出离心的建立是需要修念死无常来实现的,而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会令你对一切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前所未有的怀疑。你会看到这个世界合理表面下巨大的荒诞性,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操控的机器人,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固有安全感的摧毁,但我们的固有安全感是建立在一个及其可笑的基础上的,所以毁了也就毁了,安全感又不等于安全。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佛教徒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读——“未知死,焉知生”?
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但裂痕是光投进来的地方,而生命的断裂其实又何尝不是灵魂的出口?
根据我的观察,没思考过死亡的人在"人生意义完成度"、“人生自觉性”等标尺上与思考过的人相比,差距往往是天壤之别。在世俗意义上来说,在这些标尺上面表现好的人生命会更加的饱满和幸福,而从修道者的视角来看,这种人也更加的堪为法器。
更何况对于信奉因果轮回的我们而言,死不是终点,它只是标示生命距离的里程碑。在房间里挂一幅死字天天看和你在房间里贴周计划天天看本质都只不过是一种基于自我怀疑上的自我提醒 ,——这也是念死无常的意义所在;它不是“行为艺术”,而是“最大化实现生命价值的艺术”。
用人话来说;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高效能思维方式,而你值得拥有。
当我们以死亡为终点来回想这一生该如何度过时,一半人生问题的答案已便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