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把山口周《阅读变现》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我是最初在西西弗书店推荐书目中看到的。 书名很吸引我,我翻看了前言,这本书里说的变现不是局限在money层面,而是怎么让我们读过的书为我所用。
作者的观点是: 书在购买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只有读者和著者完成对话,书写了种种内容,这一作品才算完成。
否则,不管读了多少书,放下就忘了,读多少书都没有用。
这本书里颠覆我阅读认知的有这些观点:
第一, 如果为了提升知识生产力,那么应该读这两种书: 1. 商务类书籍; 2. 通识类书籍。
作者列举了“商务书籍曼陀罗” 书单,从最核心的书目开始,这些是必读书目, 用来描画人生战略的。如果在20-30岁期间读了这些书籍就最好了。 其次,再专项,深入去阅读曼陀罗的第二层书目,推荐给30-40岁的人。
第二,对于商务类书籍,作者建议不要做摘抄和笔记,因为通篇都是干货。并且,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如果想把这些知识完全储存到自己脑袋里,不合理也不科学。 可以把这些知识想象放在一个“鱼笼“里,按需调取,我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很方便的找到他即可。
第三, 通识类书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 如果放了很久现在也不想读的书就处理掉吧,给新书留出空间。
第四,不要受“书架分类”的限制。 在书店“不认识的书架”附近逛逛。 所谓的创新不是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而是把已有的东西做了一个组合。 乔布斯把设计和科技做了一个结合,于是有了极致的苹果手机。在“不认识的书架”附近逛逛,开拓自己的认知边界,说不定就有新的灵感迸发。
第五,通识类书籍的“三遍” 阅读术。作者说: 所谓阅读的技术,与其说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如说是如何活用一本度过的书更为准确。
“三遍“阅读术拆分:
第一遍,对比较在意的文字部分整体画线。
第二遍,对画线部分选择5个选项排序
第三遍, 摘抄这5个部分,加上启发和行动。
整本书通俗易懂。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 有以下几个可以借鉴并改善的地方:
第一,读书切忌面面俱到。我拿到一本书就想从头到尾读下去,觉得都是精华,一个字都不想错过。但是放下书后就都忘了。 对于通识性书籍,先看目录和概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优先阅读。今天我就试了试这个方法阅读《真希望我的父母也度过这本书》。我从目录中挑选自己目前最想了解,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给青春期孩子如何下界定开始,然后到睡眠超控,游戏力,等读下来, 脉络清晰。这些是我主动选择的对我目前帮助最大,最有指导性的一些内容, 读后很有启发,可以在生活中马上行动起来。这样的读书体验本身就有种书本为我所用的感觉,而不是我被书牵着走。
第二,做好“三遍“阅读术的画线和摘抄部分。
我是很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这和作者的做法一致。 所以我很少去读书馆或者看电子书籍。 但是我画了之后就没有下一步了。 一本书画过的部分肯定不止5处,但是这些都能记下来吗?很难,所以好像画了很多,但是没有下一步动作,这些知识就很难和自己产生关系。 作者建议把这些画线部分选出5项,最多不超过9项,做一个排序。然后,第三步摘抄。摘抄时加上自己受到的启发,比如这个知识可以和哪些方面做一个结合,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接下来我可以有什么行动。 这样就把这本书真的用起来了, 也是把书读薄的一种方式。
第三,根据2,8法则,不要有那种买了的书没有全部读完就亏了的想法。如果全部读完,占用了自己很多时间,精力,而产出不高,这个读书效益就太低了。用宝贵的时间成本去干低效的事才是真正的亏损。同时,定期整理自己的书柜。把很久没有读的,也不感兴趣的书籍做个断舍离。这些书对自己来说没有能量,放在那里也是一种消耗。
根据这个阅读方法,我可以开启我的2022阅读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