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发现左边的鬓角有一根白发,发量不多的头顶上方也有一根,后来在鼻孔里又发现了一根,这是身体变化的现象,也是衰老的一种表现。
下午布置会场的间隙,同一位即将退休的同事简单的聊了会。说到身体健康情况,他告诉我,以他的切身体会是,过了50岁,身体的体能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过了55岁以后,记忆能力衰退的特别厉害,一些事情记不住,长时记忆和瞬间记忆都不行。还有就是睡不着觉,夜间要醒来多次。白天犯瞌睡,这个时候理解了以前同事,开会睡着打呼噜的现象,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不足,加之夜间深度睡眠不够,身体衰老的速度加快导致的。原本打算退休后好好读书,现在发现实现不了,主要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看书上,坐不住,更别说眼花啦。
这是一位即将60岁男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尽管个体之间有差别,总体上大差不差。也在提醒我,趁现在的身体状态尚好,抓紧时间去做想做的事,哪怕辛苦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有人撰文形象地说,50岁之后,一年不如一年;60岁以后,一月不如一月;70岁过后,一天不如一天;80岁后,一小时不如一小时;90岁后,一分钟不如一分钟。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道理却是如此。
生命的急促,如地球的转动那样一刻也不会停止。从出生到死亡也就是数十年时间,在时间的长河里“仅须臾儿”。元朝诗人李之仪在《咏苍髯》中写道:“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龄衰老的感慨。
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行香子·述怀》一词中也流露了人生苦短的感慨,“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说人的一生啊,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岁月不饶人,古今之人面对时光的流逝,会生出同样的感慨。正如魏晋时期王羲之《兰亭序》所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意思是说:后人看待今人的事物和行为,就像今人看待前人的一样,它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和人类认知的相似性。
面对时间的流逝和身体的衰老,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也在提醒我们要以前人为鉴,珍惜当下,关爱身体。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曾写道:“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因为人生太短暂,每一个瞬间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把握,千万不要无端的浪费,也不要去做有损身体健康的事情,比如熬夜、吃垃圾食品、郁闷、不开心等。无比勤奋、专注地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去成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和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