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上收到推送的一个问题:
“我想去上班,又想亲自带娃,还不想让婆婆带孩子,在经济条件不允许请人照看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和一年多前,我内心的纠结太一样了,忍不住就写了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太有同感了,简直和一年多前我的难处一模一样。
生完大宝后,因为婆婆身体不太好,一个人带孩子很吃力,我选择了在家办公。但养第一个孩子,太想面面俱到了:科学喂养、游戏抚触、做早教,保证户外活动等等,结果就是手忙脚乱的、时间精力都有点跟不上,慢慢的,工作就变成了兼职,再然后,几乎就是全职带孩子了。
孩子一岁多点,可以断母乳了,我计划上班,但这时又不放心婆婆带,一是她经常腰腿疼;二是感觉观念太陈旧,动不动还是他们那个年代把孩子扔地头,不耽误自己干活的经历;三是,老人和别人带孩子,能看个安全就不错了,他们理想的孩子,最好吃吃睡睡,比较省力,但像陪孩子读书、做游戏,精神上的养育,那只能随缘。
越想越焦虑,有段时间我经常失眠、特别容易烦躁,看谁都不顺眼。过程中也尝试做一些兼职,但没很合适的。又过了一阵,二宝也来了,反应有点大,我彻底断了回去上班的想法。
现在我家的状况是:老公全职上班,我全职带孩子,白天爷爷奶奶帮忙带大宝出去玩、回来后我陪她玩游戏、看书,晚上两个孩子都跟我们睡。为了不让自己和社会脱节,也能挣一点钱,我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尝试做自媒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想明白了各种利弊:
1、老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世事难两全”。面对选择时,我们既想这样,又想那样,结果往往是自己跟自己内耗,徒增焦虑。
与其这样,不如找个机会认真捋一捋,眼下最当紧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哪些必须做,哪些忍一忍,然后痛下决心、不再纠结。
我当时是仔细想了想,大宝会跑跳后,最喜欢出去运动,至于是在小区草堆里玩还是去游乐场早教班玩,她都很开心。爷爷奶奶有时间、每天也要散步,正好带着孩子出去,在安全的区域,让孩子自由发挥也好。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24小时都需要陪伴的二宝身上,这样也有利于自己身体的恢复。
2、结婚后,我感觉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夫妻关系,不是婆媳,也不是亲子。越是经济条件一般、压力重重的家,越需要夫妻二人同心协力。所以,做决定前,多和老公商量。
这样有几个好处:
①他最了解自己的爹妈,也需要慎重考虑下,让爷爷奶奶带,自己放不放心,减少出现“媳妇抱怨婆婆带孩子理念不对,老公要么和稀泥,要么跟着指责媳妇事多”的情况;有什么意见不一致的,让他出面去解决,也能减少摩擦。
②让老公理解家庭分工,比如孩子小时更需要妈妈,他是挣钱主力,俩人都在为家做贡献,而不是“他一人挣钱养全家”。全职妈妈如果能得到老公的理解和真心支持,也会减少很多焦虑吧。
③督促着老公也去关注育儿,省得孩子长大后,他和孩子的话题越来越少。而且,一个认真工作、爱妈妈的父亲,对孩子也是很好的示范。
3、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去上班,为了实现职业理想、体现自我价值?多挣一些钱、让自己和孩子生活好一点?带孩子找不到成就感、觉得失落?天天围着孩子转心里烦,上班还能轻松一点……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想法,再去考虑,上班一定能解决我的问题吗?如果能,最好;如果不能,一边想着上班,一边想着孩子,心里更累。
4、尽量不给别人比,月入3千和月入3万,哪个幸福感更高?每家状况都不太一样,朋友的生活再令人羡慕,让咱们去过,可能也有不想忍的地方。
5、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实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先挑一种办法做着,或许过段时间,又改变主意了呢。
我就是,呵呵。发现自己想通后,也能稳下心做事了,该忙就忙,空闲了就读读书、写写东西,偶尔还能和朋友见面聊聊天。这样的生活不是最理想的,但或许最适合当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