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拆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片段。这本书我以前读过一遍,没有很大的感触,反而是现在觉的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值得多看几遍。
I:片段中主要介绍了人的三种成长阶段,依赖,独立,互赖。
依赖阶段:我们存在的价值依赖于他人,就像是小孩子一样,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吃饭气你;我上学读书也是为了你;所有人都是围着我转的。
独立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价值依赖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自己负责,一切的出发点以我为主。
互赖阶段:这个阶段的出发点基于我们,强调协作共赢。
结论一:理解这三个阶段并不难,难得是我们有没有这个敏感度去觉察我们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然后去改变它。
前段时间,武志红老师出了一本《巨婴国》,说很多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成熟了,但是心理还处于婴儿的状态,也就是处于依赖阶段。
比如有人喜欢追星,得不到回应,反而开始骂战,比如我对你好,你必须也得对我好……。甚至很多父母也还处于依赖阶段,比如“我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有了媳妇忘了娘,刻意为难媳妇”
结论二:每个人在对待不同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处于不同的阶段。
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事情,心理成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职场上很精明能干,团队协作,氛围都搞得很好,但是一旦遇到感情事情,或者其他事情,就开始陷入依赖期。
这其实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对待哪些事情处于哪些不同的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结论三:一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
这三种人生的阶段好坏之分,但却是有高下之别的。互赖高于独立高于依赖。
以前听分享,经常听到共赢这个词,我们要先问问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而不要问对方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员工跟企业的关系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只有当我们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时候,他人才能为我们带来价值。
以前不懂,现在想想,还是有道理的。
A1:
我多事情的态度,基本上处于独立阶段,精致的利己主义。比如我之前参加一些训练营,我就很少主动为他人创造价值。
比如前几天有个写作微课分享,我一边听一边在纸上写要点做笔记。当然我做笔记的目的是确认我自己学到了东西,以及哪些我觉的需要补充的。
我这些笔记的作用一般是自己看,或者当文章的大纲。但是有些人的做法是,写听课笔记,然后发给讲课的老师,经过老师的点评和同意,然后发到群里供大家复盘。
这个做法就比我高级了多了,一方面巩固了自己所学,另一方面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还建立了连接,而且还为其他学院创造了价值。
A2:
我在5月6号还有一个训练营,为期一个月,每周会有分享。
所以呢,这次做听课笔记就不当给自己看了。
学学高手,做听课笔记,然后配上视觉效果图(PPT,思维导图,手绘),然后发给听课老师,请他修改指点,然后发群里。(同步拆书群,大家也一起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