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所以历代人们将文武并在一起用。
文与武的结合,非是历史故事里的存在,也不是说给个人听听的大道理,这是大道至简的哲学命题,是从个人到国家生存的哲学。
有道是“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可以依之而作:“忠厚传家稳,文武续国强”,
作为一个人,要让自己看得远,不单要为文,也要为武;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大家族,也要有为文者,有为武者。不管是为文还是为武,都应该结合起来,文者不做纸上谈兵,武者避免有勇无谋。文武并进才能强大,这样一个人是完整的人,这样的一个家是完整的家,这样的一个民族是完整民族,这样一个人是完整的国家,也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古时候的“武夫”也是建立在读书基础上的,不是四书五经完全不懂就只知道练武。在古代穷人家的孩子一般靠读书考取功名。富人的家庭一般位高权重,知道书本教给孩子的是文化和涵养,但是有些更重要的东西是无法传达给孩子的。比如现实社会的惨烈、身体上的磨难、敢于突破的勇气以及能长远发展的身体素质。可能孩子未来一辈子都不需要和人肢体战斗,但是那种精神力量是除了冒生命危险征战沙场之外只有靠习武才能得到的。
我们现在表现一个人的跨界优势时往往用这个成语。其实人类社会一直都存在着跨界竞争。这是有底层原因的,文武双全意味着能力不偏科,更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
文武是更高层面的动静结合,肢体运动不光是锻炼,很重要的也是压力的分散于转化。一个不动的文人很容易陷入苦恼的极端,而武是化解各种压力的绝佳手段。
现代社会任何人近身关系趋于减少,远程关系在增强,导致我们越来越没有面对近身人群的勇气。如果连面对陌生人群的勇气都缺乏了又何谈自信、突破、胜出。
艺高人胆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对身体的自信,上升一步就是对近身格斗的自信。换句话说,当你和另一个人站在同一间屋子里只能有一个人活下去的时候,你如果是习武之人,你会更加自信。或者说你和对方的底线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至今没有被抛弃的往往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还有更多的道理蕴含在武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