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正义精讲8
卷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5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㢮长,緛短为拘,㢮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原文译文对照:
~~~~~~~~~~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体与阳气的关系,就好像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中没有太阳循行,则天地之间就没有光明;如果人体阳气不能循行于人体各部,则人体就没有全局的康寿。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所以天地的运行靠太阳的光芒而彰显出可视的形象。根据天人合一原理,所以人体阳气也应该能自内而外、自下而上,循于整个人体之内外上下,方能最大限度地充斥于人身各处,守卫外界致病邪气侵进人体的一切关口。
因于寒,欲如运枢,
在冬季,人受到自然界寒邪的侵袭,各种与当下所应有的养生之道不相适宜的欲念,就会像门窗的枢纽机关一样,活泛起来、摇摆不定。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在这些妄念的驱使下,人的饮食起居就会失去所应有的“天人合一”节奏,变得紊乱无序,就像受到惊吓而行为错乱一样,人体诸神气将浮越出其所应相守的诸肉身部位,令维持生命健康所必需的“形神相守”状态遭到破坏。
因于暑,汗,
在夏季,人受到自然界暑邪的侵袭,就会出汗。正常情况下,只要顺利出汗,暑邪就会退去。但假如体内原本有热邪(如因上一年冬季受寒而未痊愈,以致体内寒极生热)、或体内原本有寒邪(如因上一年冬季受寒而未痊愈,以致体内依然留有寒邪),当再遇到外来暑热时,仅凭出汗就不能退邪。
烦则喘喝,
当内热与外暑两相夹攻,则其人会表现得烦躁亢奋,并喘粗气,喝喝有声。
静则多言,
当内寒助外热长驱直入,则其人身形虽安静,却会多言多语,这是因为暑邪内攻、侵扰到神志的缘故。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当病程进展到发高烧的阶段、患者身体火热如燃烧的木炭时,必须发汗才能退烧。
因于湿,首如裹,
在湿季——三伏天、节气交宫期(节气前后或当日,凡有雨的日子)、以及四季转换期(四季交季期间,凡有雨的日子),人受到自然界湿邪的侵袭,就会感到头部沉重闷胀,像被什么东西缠裹一样难受。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㢮长,
如果体内这种湿热夹杂之邪气不能及时去除,就会出现筋腱组织的病变:其中较大的筋腱组织收缩且变短,而较小的筋腱组织则松弛且挺长。这是因为湿属土,热属火,木克土而生火,湿热夹杂则火土两旺,木生火及克土任务同时加重,以致其自身过劳而受病。木属肝,肝主筋,肝受病则损及筋腱。
緛短为拘,㢮长为痿。
收缩变短乃筋腱组织的拘挛病状,松弛挺长乃筋腱组织的痿弱病状。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由于邪入气分(分肉之间),导致气行不利,就会发为肿胀。四肢部分肉最为发达,故分肉之间气行不利就会导致四肢肌肉相继肿胀、不能得力,当四肢肌肉全都因肿胀而不得力,就是人体阳气衰竭的标志。四肢末端为诸阳经之起源,四肢肌肉气行不利,则意味着诸阳经无法顺利循行至五脏,五脏阳气失源即人体阳气衰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
人体阳气有个特点:当心情烦躁或身体劳累时,阳气就会自体内向体表发散、自体表向体外浮越。
精绝,
如果烦躁或劳累一直持续,阳气就会一直向体外浮散,直到生发阳气的来源——阴精——被彻底耗尽。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如果阳气浮散的情况持续发生,到了夏天,加上暑热的熏灼,其人就会被自身浮越的阳气和外界暑热两相夹击,人体表层就会如同被煎烤于火上,而体内却空虚寒冷,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热射病——也就是一种引起晕厥的中暑病——中医叫做“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
煎厥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眼睛昏暗看不见,这是因为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眼部功能靠众多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督脉)所内注而产生;
耳闭不可以听,
煎厥病的主要症状之二:耳朵聋塞听不见,这是因为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耳部功能靠众多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所内注而产生。
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煎厥病发作起来,其病势非常迅猛,很快就会陷入需要抢救的危急状态,就像防洪堤溃决、洪水便突然四溢横流、无法阻止一样。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人体阳气还有个特点:一旦因盛怒而情志失控,诸阳经会立即血气上涌,而不能下行至足,以致整个人体来看,血气与肉身相分离,血气逆上、壅郁于心脑血管系统,使人发生高血压头晕、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痉挛、脑出血等脑中风病状。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怒伤肝,肝主筋。若因盛怒而损及筋腱,使受病筋腱松弛不收,该筋腱所在之肢体,其行动就不能自如、不再受意志所支配。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如果阳气虚,气行不能周流全身,出汗就会只出在半边身体,这是“偏枯”病的预兆,偏枯也叫“偏瘫”、“半身不遂”。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出汗后若遇湿邪侵袭,受病严重的会长痤疮(小疖子),受病轻微的会长痱子(汗疹、湿疹)。这是因为当阳气发泄(出汗)时遇到寒水(湿邪)克制,则阳气发泄受阻,热邪被湿邪阻郁,阻郁深者伤在皮下组织层,令该层气血壅遏,生出痤疮;阻郁浅者伤在皮肤表层,令该层气血壅遏,生出痱子。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膏脂厚味(如肉类、海鲜等),以及加工过于精细之主食,其嘌呤含量往往极高 ,很容易超过人的肾脏代谢能力。若长期摄入这类饮食,会引起身体分解嘌呤的能力减弱,或肾脏排出尿酸的速度变慢,导致血液里尿酸不断积累、直至尿酸过高而引发结晶沉淀,该沉淀往往首先出现于足趾部位,感觉就像有一根坚硬的大钉子扎进足趾关节,这就是“痛风石”,其病名为“痛风”,惯食肥甘厚味的人,其罹患此病,就像拿着空容器装东西一样容易。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如果劳动出汗时受到外界风邪所侵袭,则风中所携之寒气必与汗液之湿气相搏结、相侵迫,令寒湿二气相夹杂、相纠结,该风汗共聚物(寒湿二气之病理产物)将堵塞于汗孔,发作为“粉刺”,若不及时清理或消散,则粉刺部位的气血瘀滞病状会加深,直至发作为痤疮。
~~~~~~~~~~
老黄历择吉,2025.9.12
上一篇:素问正义精讲7
下一篇:素问正义精讲9
相关:灵枢经正义精讲8
推荐1:灵枢经正义精讲1~520
推荐2:猴子森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