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谋士,张良的隐忍和诡诈已经让他出类拔萃,在加上另外一个特点——冷静,这已经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被打败的角色了。
鸿门宴
作为张良的成名战,鸿门宴上,从头到尾,将他的冷静和机智展现的淋漓尽致。项伯通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让张良跟自己逃跑。张良听到消息当然很吃惊。他是不会舍弃刘邦跟项伯走的,所以,先以“义”为理由,把项伯留住,再跑进营帐跟刘邦通信。刘邦手足无措,张良告诉刘邦一定抓住项伯这个机会,利用这条渠道知会项羽,自己并无称王之心。刘邦采纳。当时的情况明显的项羽强、刘邦弱,如果项羽决定打刘邦,刘邦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惨败。张良知道后果的严重,作为一名出色的谋士,他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除了争取主动谢罪之外,并无他法。那么,项伯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主动赴项羽军中,犹如羊入虎口,不过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良策。张良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地陪同刘邦赴宴请罪,还是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把握,第一,有项伯照应,第二,是他对项羽傲慢自大的了解。赴宴开始后,先是刘邦的表演,以谦卑到极致的态度,讲述自己并无背叛项羽的意思。果然,项羽被搞定。但是范增没那么容易糊弄,发现暗示项羽无效,直接明示项庄,以舞剑名义,伺机杀死刘邦。幸得项伯挺身相助,项庄暂时无下手机会。张良一看,画风不对,局面似乎失去掌控。他想到了樊哙,于是出营帐,唤樊哙进账解围。樊哙的表现惊艳全场,帮助刘邦又脱险情。宴会再一次趋于缓和,刘邦借如厕出营。张良劝刘邦和樊哙先走,自己应付后面的局面。
就这样,沛公成功“尿遁”。虽然是在项羽的地盘,但整个赴宴的过程,却大体在张良的掌控之内。范增的变招确实凶狠,但冷静的张良依然紧紧抓住一个要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项羽。所以调樊哙闯帐迎合项羽爱英雄的脾气。直到刘邦有机会出帐,他果断让刘邦先走。整个过程看起来是刘邦向项羽请罪,实质上是张良和范增在暗中斗法。最后,沛公成功撤走,张良不忘给项羽、范增送礼,顺便再给这对君臣留下嫌隙。
荥阳被困,谏阻分封
刘邦被项羽给困在荥阳,左右无计可施,问策手下。儒生郦食其给刘邦献计,仿效周朝,分封前朝后裔,收拢人心。郦食其的理论支撑是:秦朝没有这样做,所以灭亡了。刘邦听的还津津有味,深以为然,马上命令郦食其着手去做。没想到,张良外出办事回来之后,对分封之事大为恼火。认为给刘邦出此计策的人,荒唐透顶。张良进而分列了五六条原因,痛陈此计的荒谬。简而言之,刘邦现在根本就不具备当时武王伐纣之后的条件,分封之事,纯属异想天开。刘邦正和项羽拼的你死我活,甚至屡屡处于下风,你拿什么分封?其他有实力的诸侯凭什么接受你的分封?现在自己都很难保全自己的土地,还要分出去土地给别人吗?想想都很可笑,这就是一个儒者脱离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世界,结果是可悲的。
好在张良是冷静的,他及时劝阻了刘邦,没有做这件愚蠢的事情。历史记录上这一段颇为有趣,不知道当时张良在做什么,给刘邦拆解的过程中,手里有一双筷子,于是,这就成了张良的教鞭。他挥舞着那双筷子,给刘邦上了一堂挥洒生动的政治课。脑补一个画面,张良挥斥方遒,刘邦频频点头,很有喜感。每每在关键时刻,张良总能冷静异常地分析形势,给刘邦提出最为中肯可行的战略方针。
彭城战败,“合纵”战项羽
刘邦纠集大量部队,趁项羽不在,把项羽的老家彭城给打下来了。这对刘邦来讲,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胜利。然而,他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夜夜笙歌,军备松懈。结果,项羽用了三万精锐,急速回救,一举把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击溃。刘邦又陷入绝境,这次是没有兵源了。好不容易集结了那么多的军队,一下子被打散了。萧何基本上把后方能拿起武器的男人全派到前线去了,甚至连女人都上阵了。没有人,拿什么跟项羽再周旋呢?刘邦心灰意冷,绝望得几乎要放弃了。这时候,张良出来给刘邦献计了。彭城战败确实说明刘邦真的打不过项羽,那么正面再和项羽死磕没什么前途。张良建议,不要指望正面击败项羽,可以利用田荣、彭越跟楚国的矛盾,联合这两家,共同对付项羽。手下大将军韩信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要用好,令其攻城略地,威胁项羽后方。另外,九江王英布,现在也和项羽貌合神离,可以利用。就这样,一个张良版的合纵联盟就呈现在刘邦面前了。刘邦深以为意,按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分别拉拢几大势力。果然,楚汉战争的局面一下子被扭转了。
刘邦在战略上能够对项羽实现逆转,张良居功至伟。我甚至认为在这一个过程中,他的作用盖过了萧何和韩信。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不过,集隐忍、诡诈和冷静于一身的张良,试问,当时天下,何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