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章是孔子在赞叹颜回,“三”在文言中多指多的意思,三月就是许多个月, 很长时间内,颜回都可以做到不违背仁德,而其他人,某日某月偶尔可以达到而已。何谓“不违仁”?程子解释,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欲,有一点点私欲就是违背了仁,也就是,人每次起心动念,都是由光明本性、明德良知而发,没有任何阻碍、障碍、遮蔽,私欲去尽,一片光明,且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刻意。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仁学”,他对某个人的评价,能称之为仁人,那是非常非常高的评价,从来不轻易评价谁达到仁的境界。前文中对他自己的弟子:子贡、子路、公西华、仲弓,以及社会名流令尹子文、陈文子,等等,这些人在当世都是德学闻名于天下,孔子都没有称许他们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即便对颜回孔子赞赏有加,也没有说他已经成为了仁者,而是说他在很长时间内可以达到不违背仁,比只能短时间达到者已经强好多了。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分钟、一小时,甚至一两天的
圣人,在一两件事的处理当中,完全可以达到仁者、圣人的层次,但是我们恐怕很难达到几天几个月,每件事、每个起心动念都完全合于明德良知,达到仁者境界,那是非常非常难的,需要人长期通过学习、修炼、实践,不断切己体察,砥砺涵养,有了功夫,才能逐渐加长保持仁者的状态,越来越持久。像颜子的仁,就像主人住在自己的屋子里,偶尔自己的心也会跑出去串串门,但是能做到“仁为心之安宅”,心知道它的家是仁,就会安住在仁上,这就是居仁、安仁。其他人是追求仁,想要达到仁。仁就像个客人,偶尔能见到、感受到而已,这叫“欲仁”。宋儒尹焞说“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孔子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已经浑然一体,仁德和自己的整体生命化为一体。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学《论语》不是为了解一些常识,不是为了理解一下,为了学而学,不是了解知道就罢了。现在是教育体系只是不断地训练知道。学了不能成为智慧、成为自己生命的本质,这样学多少,知识是知识,自己还是自己,知道的也很难做到。而学《论语》就是为了求仁达仁,学了就要生命有所变化,为文所化。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格局、气象、境界,日日新,又日新,天天擦亮内心本来就有的光明的明德
良知,逐渐功夫到了,可以 “日月至焉”,可以三月不违仁,最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我们还达不到,但最起码要知道,通过学习修身,每个人是可以达到仁人、圣人境界的,若要如何,全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