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这章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当时代有两个人,都很有德行和声望,但是能不能算得上是仁者呢?他请老师指正。一位是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上卿官员的名号,子文姓斗名豰於菟,这个“豰”的谐音是rǔ,“於菟”是指虎,因为子文是私生子,生下以后被抛之荒野,竟然被老虎用乳汁喂大。这个人曾经三次被任命为令尹这样的高管,但是他从来没有表露出高兴的神色,但是他三次被罢免令尹的官职,也没有见他有一丝怨恼的神色,而且对于接替自己的新令尹,必定把自己的施政具体事务,一清二楚、详详细细、明明白白的告给新令尹,子张就问老师,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可以称得上是“忠”,就是尽心竭力,奉公无私,尽职尽责,这样的品德。子张又问:可以称他为仁者么?孔子说:未知,不太知道,又说“焉得仁”,也就是说,哪里就能算的上是仁者呢?
子张又提到另一位贤人——陈文子,当时齐国内乱,君臣都无道,“崔子”就是崔杼,当时齐国当权大臣,非常善于心计,又残暴,发动政变拥戴齐庄公为君,自己大权独揽。他娶了个美貌的寡妇姜氏,齐庄公见到和姜氏以后就和她私通了,而且明目张胆,这个齐庄公,无德无才,又喜好战争,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其实齐庄公私通姜氏,也是崔杼的计策,后来崔杼在自己府中埋伏兵勇,抓奸在床,把齐庄公逼死,而他自己没有露面。这时,齐国的太史秉笔直书,在史书上记载“崔杼弑其君”,以臣杀君这是大逆不道,如果记在历史上会遗臭万年,所以崔杼很恼怒,下令把史官杀了,结果史官的弟弟继续书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史官的弟弟杀了,第二个弟弟又来了,继续写:“崔杼弑其君”,还有一位南史氏的史官,听说太史兄弟被杀,手持竹简往宫室里跑,准备继续书写“崔杼弑其君”,崔杼一看没办法了,只好由他们写。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写的“在齐太史简”,这些史官以生命维护历史真相,正直勇敢,不畏强暴,可歌可泣。陈文子名须无,是当时齐国大夫,他看到国家混乱,奸臣当道,就舍弃了自己的俸禄,他是下大夫,“有马十乘”,也就是有四十多匹马的家产,他丢掉这些资产,去别的国家,离开这个乱邦,到了另一个国家,看到这个地方也是和崔杼一样的人在执政,就又离开了,再到另一个国家,还是见到崔杼这样的人掌权,就再次离开。“违之”就是离去。子张问孔子,陈文子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清矣”,就是清白廉洁,不同流合污,子张问,他达到仁者的境界了么?孔子说,不知道,又说,哪里就能算达到仁者?
令尹子文是尽心竭力,尽职尽责,陈文子是清白廉洁,不同流合污,这都算得上当时人品高洁之士,孔子称许他们一个忠,一个清,但是没有称许他们达到了“仁”,可见“仁”是不容易达到的,孔子从来不轻易称许哪个人已经达到“仁”的境界。
因为“仁”是心之全德,仁人就等于是完人了,谁能一下达到完人呢?而且《论语》当中曾子也说:“以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用毕生生命来践行“仁”,直到生命结束,那才能算得上是仁人,不是一两件事做的符合道义、有德行,就能称得上是仁者。
所以“仁”这个德行,是一个只要活着就要去追求、去把持、执守、实践的,而且不能离开本心这样的良知、明德、本性,只有念念在兹、事事合道、一生内心守仁,那才能达到真正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