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苏轼自己所云,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实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写轻松愉快、惹人大笑的诗,也写在新政下农民苦不堪言的抗暴诗。他若不是疯狂得不顾利害,便是义愤填膺不能自制,因为他知道,只要是他写的诗,很快就会传到京师。而这些诗词的确在后来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苏东坡对自己所看到的,还是“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苏东坡,遵从自己的内心,尽情地抒发自己,不管到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美丽如画的西湖,他写下了最能表现西湖美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有句谚语,说西湖是“睛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在东坡眼里,西湖就像美女西施一样,无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的美丽。也正是因为苏轼以西子比西湖这个新颖贴切的比喻,使得杭州西湖又得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美丽的别名:西子湖。苏轼一生到过三处西湖:颖州、杭州和惠州。但是他对杭州的西湖却独有偏爱:“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有关西湖的诗词,苏轼还写有很多,但最有名的就是这一首。
在密州任太守时,苏轼写出了第一首气概雄浑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渴望能上前线建功立业的愿望。但苏轼在密州也不都是如此豪放的,正如他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中所写到的“寂寞山城人老也”写出了这个偏远山城上元节的冷清。这与在杭州时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苏轼在情感上是孤独的,才会让他陷入对过往旧事的回忆之中。在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里。苏轼梦见自己和已逝去十年的妻子王弗重又相聚,于是,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写下了悼念亡妻的名篇《江城子.乙某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沉痛的悼念亡妻的词。每每读来,都会陷入与苏轼一般的深切悲痛之中。这是怎样的深情啊!
又是在密州,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通宵畅饮,大醉,不禁想起了不能见面的弟弟子由,他又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虽是为怀念苏辙而写,但表达的纯粹是苏轼个人一种貌似通达、实则饱含郁愤的情绪。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化悲怨为旷达后对所有不能团聚的亲人们的美好祝愿,拨动了的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弦。以至于南宋的胡仔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以说,在密州任太守的三年中,苏轼在词创作上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如果说在杭州是苏轼诗的成熟期,在密州的三年,则是苏轼词的成熟期。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