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才是“老板”
妈妈才是“老板”,凡是由我决定,在孩子面前有着轻松、平静的权威,如今,这些好像不太容易做到了吧,现在的孩子哪那么听话!顶嘴,讨价还价,一不高兴就坐在地上哭,不达目的不罢休,就算乖点的孩子,那听话也是暂时的。
如何教育好孩子,这个内容书籍很多,讲座不少,获得的这些知识内容和大数据信息很多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焦虑、苦恼。然而,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很多行为也是让人摇头,那个心累呐!
周末,我们带着孩子外出吃饭。在餐厅里,孩子看见有几个小朋友在吃冰激淋,也吵着要吃。我说:“宝贝,冰激淋吃进肚里是很冷的,你的胃、肠会生病的,还是不要吃了。”
“不行,我就是想吃!”孩子哭着嚷嚷。
“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不然打屁股!”爸爸生气地说。
这下孩子哭得更伤心了,坐在地下不起来了。爸爸有点急了,气得抡起大巴掌要打,我连忙拦住,暗示爸爸到餐厅外等候。爸爸出去了,孩子哭得更加大声。餐厅里的客人全都看过来,有的在指指点点,有的在窃窃私语。我觉得好尴尬,几乎想拉起孩子,赶快走。但是,我明白,如果这样做只会换来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于是我静下心,俯下身子对孩子说:“爸爸已经吃完走了,你什么时候哭够了呢,就起来吃饭,吃完饭妈妈带你去买你爱吃的蛋糕。”
“我不要吃蛋糕,我要吃冰激淋!”
面对孩子的蛮不讲理,我决定不再理睬她,继续吃饭。孩子见我不理她,哭声慢慢低了下来。我拿出餐巾纸给她擦擦眼泪鼻涕,问:“你还饿么?妈妈已经吃完了,如果你饿的话,就赶紧吃饭;如果你不饿,我们就离开。”
“我不想吃饭,我想吃冰激淋。”孩子小声地坚持着。
我并不去理会她,而是对服务员说:“请把剩下的饭菜打包。”然后我抱着她,走出餐厅。孩子没有挣扎,或许她知道,面对妈妈的坚持,她的反抗是没有意义的。
当一个孩子被自己的欲望淹没,他就会开始发脾气。一个有自信的家长,会使孩子打消疑虑,孩子需要一个可以控制局面的妈妈或爸爸。螺丝拧得松一点儿比把它上紧了容易,意思是,你需要很强硬。如果你太强硬,放松一下就不难。但是如果你太仁慈,之后再想上紧,算了吧。父母要在早期就把界限设立好。养育“小皇帝”的生活是不平衡的,对整个家庭也不利。孩子们需要明白他们不是焦点,世界不是围着他们转。
我们身边的家长常把权威等同于管教或惩罚。实际上,不应该这么认为,这个词的意思在说,逐步地让孩子们学到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不能。
教孩子,而不是管孩子,这种观念会让父母说话语调温柔。父母要树立权威,他们应该大多时候说“yes”。如果你总是禁止,你就是个独裁主义者。家长权威的重点,批准孩子做某事,而不是阻拦他们。一个孩子想要一个棒棒糖,一个苹果,或者想拉开抽屉,自由教育指出,孩子们应该在触摸或者拿某物之前先询问。
如果没有限制,孩子们会被自己的欲望蚕食。一个人生来是不知道界限的。强调界限,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限制,孩子会被这些欲望控制。界限能帮助控制所有的内在混乱,并使孩子平静下来。
成功教育的标志是,教一个孩子学习遵从,直到他可以自由批准自己偶尔不遵从。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如何遵从的话,怎么能学会如何不遵从个别命令呢?服从是会降低身份,然而服从也会让一个孩子成长。
当老板的同时,还要倾听孩子,尊重孩子,要平衡两者确实不容易。在个别事情上严格,也让父母看起来更明事理,让孩子们更愿意去顺从。例如,在睡觉时间,孩子必须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但是他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方法用在小朋友身上,应该非常喜欢。他不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被禁闭这个事实上,相反,她会非常开心地说:“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朋友通常玩一会儿或者读一会儿书,然后自己入睡。如果很晚了,他依然不睡觉,就进去并告诉他现在是睡觉时间了,而且我要关灯了,孩子不会把大人的这个举动视为我违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原则。那一刻,小朋友通常都已经非常疲倦了,就会爬回自己的床上去睡觉了。
事实上,最有权威的家长,与孩子讲话时也不是那种主人对下属的感觉,而是一种平等的状态,禁止孩子做某事时,你必须要给孩子讲原因。
伴随着界限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变得有创造力,并在界限内开窍。希望孩子生活得轻松自信和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路。孩子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品味和观点,太温顺,父母反而会担心,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孩子只有在遵守规范以及能够自制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在有个性的同时,还要有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