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营销”这个词,有很多人潜意识里就认为它与“割韭菜”“消费主义”等贬义词是一样的,其实“营销”本来就是中性词,不过是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一种促进交易的行为和手段罢了。
传说在清朝嘉庆年间,某地有一个小吃摊,名叫“五百包子”。小吃摊的主人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每天只卖500个包子,多一个少一个都不卖,而且卖完就收摊回家。
500个包子看着很多,但通常不到半天就卖完了,几乎每天都一样,想吃的人去晚了点都买不着,只能等到第二天早点起床排队再去买。
某天有个书生好奇地问摊主:“你的包子这么好卖,为何每天不多卖点呢?这样就可以多挣点钱了。”
摊主却笑着反问了一句:“当你酒足饭饱肚子撑到打嗝的时候,再给你上点鲍参翅肚,你会不会想吃下去?”
天资并不差的书生一听,马上悟了。
就好比今天男人用来给求婚的钻戒上的那颗钻石,数量如果跟石头一样堆积如山,随便伸手就能得到,男人还会为了娶到梦中情人而努力奋斗吗?
人性本就如此,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稀缺的物品,就越显得珍贵。
“五百包子”的摊主深谙“过犹不及”的道理,也把人性给摸得一清二楚。只有使出“限量发售”的招数,吊起顾客的胃口,才能避免顾客挑三拣四,还能让他的包子交易得更顺畅,顾客的好评度也就越高,下一次还会心心念念去买他的包子,这是一招非常高明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