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呈现火爆的场景,趁着假期,观看了其中的几部,“刺杀小说家”的场面制作的确很吸引人,故事穿插于虚拟和现实之间,以寻找女儿为核心,最终讲了一个“因为相信”的故事。
演员演技也十分精湛,作为电影来讲,也很吸引人,其中有几点吸引人也比较深刻。
电影中小说中的场景,少年空文进入一座城中,狂热的人群在进行大型的集聚游行活动,表达对“赤发大人”的崇拜,看似平常的集会,然后剧情急转直下,面具下人们的癫狂暴露无遗,心中的恶被充分引导出来。集会活动演变为残酷的攻城和屠杀!疯狂代替了“恐惧”,然后就是抢夺、破坏和屠杀。在癫狂的人群中,少年空文显得格格不入,不再恐惧的人群是多么可怕。守城的人们因为恐惧,虽然占据地利之势,最终被“虚张声势”的空中大军和“黑油”攻破了城。文明世界里,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一定限度的“恐惧”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恐惧”不是惧怕,是对规则的敬畏。
电影中对小说家的描述也很有意思,小说的作者空文,因为读了一本小说,然后好像觉醒了任督二脉,迷上了写小说。为了写小说,放弃了基本的生活,女朋友走了,不赚钱靠母亲养。在现实社会,以世俗眼光来看,这种行为无异于是奇怪的。但追求梦想的人,行为大概都不算正常吧。要做成事情,需要专注,而要做成伟大的事情,需要极度的专注。
电影是根据小说来改编的,小说的作者也不是生来就是小说家,以前从事的是银行职员的工作,后来也是迷上了写小说,发誓要写出绝顶的小说。电影中小说家的状态或许就是现实中作者的状态,所以“刺杀小说家”就有了对现实的隐喻。因为迷上了写小说,或许作者心中要“杀死”的是过去的自己,而要成为真正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