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如何制定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可以说,一个清晰而有意义的目标,就像是点亮了前行的路灯,已经为我们铺就了一半的成功之路。那么,剩下的那一半,就是我们怎样一步一步走过去。今天,我想和你继续聊聊脱不花老师《怎么成为高效学习的人》中的第三节:“怎么学得更快更好”。
我们很多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想学的太多,时间却太少。一本书买回来迟迟没有翻开,一门课加入学习列表却始终没开始。不是我们没有决心,而是常常觉得——精力有限,方法不对,学着学着,就容易迷失方向。

而脱不花老师提出的“五阶学习法”,恰恰像一套精心设计的学习导航,帮助我们走出迷茫,实现真正的高效学习。它们分别是:测试前置、指读法、多环境输入法、记忆宫殿法,以及刷书法。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一些真实的学习体验,和你一一分享。
一、测试前置:先问再学,目标清晰才不会迷路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学着学着就放弃了,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测试前置”就像是出发前的目的地确认——在正式学习之前,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1. 这门课/这本书的标题是XX,我认为它主要是讲什么问题的?
2. 关于这个问题,在学习之前我知道些什么?
3. 我原本的观点是什么?
4. 学这个,我最想解决什么疑问?
拿我自己学《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来说,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应该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结果前三讲还没听完,热情就消退了。后来我尝试用这四个问题自问自答:
我认为经济学是讲市场规律和资源分配的;
我原以为它高深难懂,和日常生活有点远;
我最想弄明白:经济学真能帮我理解房价、做投资判断吗?
就这样,我从“随便听听”转向了“带着问题去学”。每次听课,我都像是在寻找答案的探险者——不再盲目,而是有了方向。
二、指读法:最笨的方法,往往最快
你试过用手指指着文字一行一行地阅读吗?这就是“指读法”。听起来特别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却是许多阅读专家公认的高效方法。
它的核心在于——管理你的注意力。我们阅读时容易分心,思维飘来飘去,结果一页内容反复读好几遍。用手指作为视觉引导,其实是给大脑一个明确的信号:“注意,要看这里”。这样一来,阅读速度反而提上去了,理解也更深。

我有个朋友备考研究生时,就用这个看似“原始”的方法,两个月啃完了八本专业书。她说:“不是书变薄了,而是我的心更静了。”
三、多环境输入:调动多重感官,记忆更鲜活
学习不只靠眼睛,还可以是耳朵、嘴巴,甚至双手。这就是“多环境输入法”的精髓——同时调动多个感官通道,加深记忆。
比如小时候的早读,眼、口、耳齐用,记得特别牢。如今我们还可以借助听书软件,边听边看,模拟出类似“指读”的沉浸体验。像我常在通勤时听课程音频,回到家再快速浏览文字稿,发现很多内容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如果你喜欢动手,那不妨试试边读边写笔记——哪怕只是几个关键词。让身体参与进来,知识就更容易“住”进脑子里。
四、记忆宫殿法:把知识“放进”熟悉的空间
是不是总抱怨“学过就忘”?“记忆宫殿法”或许能帮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人类大脑特别擅长记忆空间和位置,比如你绝不会忘记自己家客厅的布置。

这个方法的妙处,就是把抽象的信息“放置”在你熟悉的场景中,形成视觉联想。比如记忆中国历史朝代:夏、商、周、秦、汉……你可以把它们“放进”你每天上学的路上:
校门是青铜做的(夏商);
操场上周杰伦在开演唱会(周);
楼梯上站着秦始皇的兵马俑(秦);
教室门口穿着汉服的老师(汉)……
这样一来,枯燥的年表突然有了画面和故事,想忘记都难。
五、刷书法:不是读书,是“刷”书
有时候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刷书法”——强调的不是细嚼慢咽,而是快速筛选、提取答案。
比如你想学习“怎么做时间管理”,不需要把十本书从头读到尾。脱不花建议:读序言、第一章和倒数第二章。序言讲意图,第一章看风格,倒数第二章检验逻辑是否一贯。如果这三处都过硬,这本书才值得精读。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之前写一篇关于笔记方法的文章,我集中刷了七本相关书籍,但每本花费不超过一小时。我快速梳理作者的核心方法、案例和结论,相互比对、提炼共识——最终输出的内容反而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总结一下:
学习不是蛮力苦熬,而是巧用方法。测试前置让我们目标清晰,指读法提升专注力,多环境输入巩固记忆,记忆宫殿打造记忆锚点,刷书法提高信息筛选效率。这五阶方法彼此呼应、层层递进——但它们真正发挥作用,仍离不开你的亲身实践。
最好的学习,永远是从“知道”走向“做到”。希望你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在学习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