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言变成了人们口口皆传的交流内容。久而久之,它们也就进军了小说界。最火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当属“he”和“be”两个词。“he”代表“happy ending”,相反“be”代表“bad ending”,也就是俗话说的喜剧结尾和悲剧结尾。
有个相对简单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亚所写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实话实说,看到这两个词,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皆大欢喜》和《哈姆雷特》。现在的人们为了创造出吸引眼球的小说,会给自己的书上贴出各种各样的标签,前些年还是种类丰富,百花齐放。可也就过了几年的时间,已经开始出现看一本be文,等于看一类be文。越来越多内容相似的文章出现在大众眼前。
在各大读书app上,经常能看到类似于“be校园文写的都大同小异”这样的评论,抄袭作者也在与日俱增。人们沉迷在这乌烟瘴气的阅读环境中,从一众矮草中排名寻找冒尖的,而且还不一定是开出了花的。于是便得到一个结论“现在的小说质量都不高”,看一本,等于看了几十本。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看书。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并非如此。如果只是一味把自己禁锢在网络上,那确实很难找到类型多样的小说,毕竟有些网文作者可以通过广泛地抄袭来获取收益。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跳出阅读的局限性。
最近刚刚看完一本小说,名叫《窄门》,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德所写的短篇小说。是一本完完全全的be小说。他所讲述的爱情,是年少相识的恋人,熬过了长达十几年的异地,却未熬过疾病。作者在书中,十分用心地刻画了,在那个没有通讯的年代,主人公之间的每一封信件,寄出的,未寄出的,全部跃然纸上。主人公的每一处细小的神态,心理变化,都让人充满代入感。书中的故事大多是男女主人公写信交流和为数不多的见面,看似重复的事情,在作者笔下,一点一点推进情节,即使相似的事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这就与现在故事情节推动极快的言情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的小说,十年八年的等待便一笔带过,故事情节的发展飞速。难怪写不出《窄门》里的那句“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试问现在的小说作者们,谁愿意花时间去构思这样的句子,可能连主人公的心情都仅仅是插入随处可见的两句写景,便结束了。
好像写出来也很容易,但大部分人根本不会想到。
我承认《窄门》的情节和我之前喜欢的一本《茶花女》的情节有所雷同,那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深度,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最终都是以女主人公病逝,男主人公看完她们的日记结束,但我能明白,be美学的冲击力和后劲,是可以被精准拿捏的。
《窄门》更像是淡淡的,慢慢的悲伤一点一点灌入读者的心中,而《茶花女》中,剧烈的画面感直接闯入读者胸怀。前者后劲会大于后者,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两人真挚的情意,而后者更让人惋惜一个少女那悲惨的命运。即使有共同之处的情节,也能描绘地大相径庭,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那些书,看十本有十本不同的感悟。
那么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那些获奖的书,一定有它们获奖的道理;在互联网时代,学会筛选网络上的观看内容,也是作为新时代的一员,需要培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