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了还得听爸妈的话?高龄社会下的成人亲子冲突解方
成家立业、独当一面之后,你还会经常和爸妈起冲突吗?
明明已不再是“小孩”,为何与父母的争执依旧,说理也说不通?
叶光辉研究员长期研究孝道文化、亲子冲突历程模型,研究对象除了青少年族群,近年更扩大关注成年子女面对亲子冲突的处境。
研究发现,满足老年父母的心理需求是关键,而这不只是亲子互动应该关注的问题,更需要被社会制度所看见。
调查显示,孝敬、不要让父母失望、重视家人和谐,至今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家庭价值观。
孝敬、不让父母失望,家庭价值深深影响着国人
趁著假期回家,餐桌上爸爸劈头问起升主管的事,妈则在一旁关心何时结婚生孩子。你埋头扒饭、一脸无奈,但默不吭声却又惹来新一轮怒气……
我们对这种家庭故事一定不陌生。2016 年社会调查,98% 受访者认同“对父母养育之恩应心怀感恩”(0-4 分评比重要性,给出 3 分以上者);“不论父母待你如何,子女仍应善待”有高达 86% 受访者赞同;“放弃个人的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也有约定 34% 同意。
调查显示,孝敬、不要让父母失望、重视家人和谐,至今仍是重要的家庭价值。即使已成年独立、成家立业,父母对孩子的关切影响依旧紧密,甚至左右子女的人生选择,亲子冲突必然成为家庭的一大课题。
但许多人或许感到困扰:和父母总是说理说不通,该怎么办?明明已忍让逃避,为何最后亲子间仍冲突不断?
研究员认为,互动追求和谐、关系优先于个人,“唯有关系好,个人才会好”,因此遇到冲突时经常认为“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但这种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为下一次的争执埋下伏笔。
孝道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孝道牵涉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又可以延伸到各种人际互动。
早期,我们主要探讨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随著社会变迁,我开始注意到进入高龄化社会后,成年子女与老龄父母互动成为许多人的烦恼。当爸妈慢慢老去,我们会遇上失智、老年人心理变化、高龄照护等问题。亲子衝突不再只是青少年的专利,也会是越来越多成年子女的课题。
成人子女就像夹心饼干:上有年长父母、下有年幼子女,可能同时面对两种类型的亲子关系。
问:与青少年子女相较,成人子女的亲子处境有什么特殊性?
答:首先,青少年亲子冲突通常以争取自主权为核心,冲突事件可能很广泛,甚至是芝麻小事。成年子女则多半涉及明确的生活选择,例如居住安排、奉养、健康照护等。
再来,成人子女就像夹心饼干:上有年长父母、下有年幼子女,可能同时面对两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他们既作为父母、又身为子女,身处的家庭关系结构本质上就与青少年子女不一样。
特别是三十多年来,社会走向多元开放,经历剧烈快速的社会变动,时代价值观迥然不同。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处于两个世代、两个价值光谱之间,中生代或许可以担任缓冲与引导的角色。
认知落差就可能酿成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冲突,子女也因此陷入“老人家很难沟通”的不满和无力感。
问:成人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容易遇到哪些摩擦点?与老年父母沟通,应该注意什么?
答:一般成人与青少年子女发生冲突,可以用说理、教导来解决。但父母活了大半辈子,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直接说理,很难让老年人改变长年累积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
很多时候,成人子女会下意识想“纠正”父母,往往便成为冲突导火线。
举例来说,儿女看到母亲提重物,直觉要帮忙、告诫妈妈不要总是自己来,结果母亲非但不领情、欣慰,反而发起脾气。为什么?
可能是妈妈不服老,不想被看做没用的老人家,或觉得自己有能力、不需麻烦孩子。一旦忽略行为背后的根源,无法同理感受对方的心理需求,认知落差就可能酿成双方衝突,子女也陷入“老人家很难沟通”、“爸妈都讲不听”的不满和无力感。
另一方面,成人的亲子衝突,也反映出高龄长辈的处境与心理需求。
年长者意识到来日不多,会选择更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所以高龄者最重视亲密情感的连结、维持。
心理学有一个“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简单来说,年长者意识到来日不多,会选择更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所以高龄者最重视亲密情感的连结、维持。许多长辈不想学习新东西,因为麻烦又用不到;相反的,跟家人亲密共处容易达成,能带来更大的满足。
换句话说,如果能让年老父母感受到温暖、陪伴、被重视,就是沟通的契机。
因为当心情愉悦,不只会忘记负面情绪,同时才有心理思考、同理或转念。在这种情境下,子女再来引导、沟通便比较容易,这也符合正向心理学的“扩展与建构理论”。
回到前面的例子,子女可以解释,是因为心疼、害怕妈妈年纪大了会受伤,从关怀的角度开启沟通,母亲或许会感到窝心、也较有机会接纳改变。
问:面对亲子冲突,成年子女有哪些常见的沟通方式?
答:儿女和父母发生冲突,一般可以粗略分成几类反应模式:逃避、利己主义(优先满足自己需求)、自我牺牲(顺从,优先满足父母要求)、折衷妥协(各退一步,退而求其次)、兼容并蓄(找出能满足双方需求的共识)。
从“自我利益”到“兼顾双方”,上述反应可归类为:
一、自我导向式策略:逃避不处理,降低个人压力感受;利己主义,以自身需求为主。这些自我导向策略对于解决冲突问题、增进关系,通常比较不管用。
二、自我牺牲式策略:相较之下,这类子女会优先考虑关系和谐,多选择以隐忍为手段。
三、共享式策略:折衷各退一步或兼容并蓄,这类子女通常更重视确实解决问题。
当心情愉悦,不只会忘记负面情绪,同时才有心理思考、同理或转念。
问:采取哪一种策略,对成年亲子关系最有正向帮助?
答: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从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筛选出样本共 787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
越常从“功能性观点”来看待亲子冲突的子女,越倾向採取“共享式策略”,他们在亲子关系、个人幸福感都比较好。
所谓功能性评估,指的是你能不能正向看待冲突,把冲突矛盾当作是了解彼此的机会,用比较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抱持这种心态的成年子女,比较会主动寻求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但前述三种沟通模式,只有共享式策略才会在功能性冲突评估、个人生活适应变项间,具有明显的中介效果,能帮助提升亲子关系品质。
所以总结来看,化解冲突有两个关键:首先,个人是否具“功能冲突突评估”的态度,将危机化为转机;其次,子女越常采取“共享式策略”,和老龄父母亲子关系会越好,个人幸福感也会提升。
研究团队分析不同冲突破路径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功能性冲突评估”→“共享式策略”这个路径,能同时有助于成人子女的个人福祉及亲子关系,共享式策略是三个策略里唯一具显著效果的中介变项。
合作伙伴
问:避免冲突为什么不是好方法?
答:青少年和成年子女常会用顺从迁就,希望避开冲突。但不同的是,青少年有时候不得不,因为权力、资源不对等,只能听爸妈的话;成年子女的顺从大部分来自于孝顺迁就、以父母为优先,更接近自我牺牲。子女因为在乎亲子关系、父母感受,最终选择放弃自己需求。
但从数据分析,采用逃避(自我导向策略)或隐忍(自我牺牲策略),对亲子关系、个人幸福都没有明显帮助。因为虽然看起来能制止冲突扩大,但长久下来缺少实质沟通,对个人情绪及关系品质都不是好事,反而会累积负面影响。
只有正视冲突,将其视为沟通契机,并採取共享式策略因应,才能制造双赢局面。
问:透过成人亲子冲突的研究,对台湾社会现况有什麽观察和省思?
答:早期的长照政策主要偏重在物质条件、生活安顿,像是失能者、病重者需要的环境设备,以及相应的照护能力。但实际上,“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及精神层面同样需要被关注,应纳入长照资源支持的系统。
从成人与老龄父母的衝突,我们可以发现年长者的心理、精神需求经常被忽视——不只是子女未曾留心,整个社会体制也未必看见。这是迈入高龄社会可以积极补强的面向。
粗略来说,老年人口里健康及亚健康的老人约占 85%,失能老人则是 15%,过往我们的医疗支出、长照资源大幅投注在失能长者身上。但随著高龄人口比例攀升,“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应该被重视,也就是让多数健康老人活得更好,延缓失能。
例如鼓励跳跳广场舞、培养针对长者的专业教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从延缓老化失能的思维规划长照配套,虽然短期内较难看到功效,但长远来说,能帮助未来的整体医疗支出下降,也有利于高龄者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