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一个跨越时代的话题,古往今来,人民一直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章《晏子治东阿》中晏子便通过这一来一往的两次治东阿向齐景公深刻地谰述了民生即使对一个小城也有着无比的价值、他愿自贬政绩而保民生的道理与志向。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将民、国、君三者分好了类。在我看来,人民不仅是国家的基础,更是国家力量的源泉,远比其他国家要素要来得重要。
民乃治国之本,如果将国家比作参天大树的话,人民便是这大树不可缺少的根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础,虽然基层的人民从事的是较平凡的生产、基础工作,但正是这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极限,当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国家就会引领人民走向强大,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像战国时期的西秦,在商鞅变法后,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秦国就迅速的强大起来,在地势不利的情况下强势崛起,一统天下。有了人民这一基础后,士大夫、君王的意愿才得以实施,古代君王都深诣此道,刘邦每进城都先安抚百姓以得民心,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吧。
当然,民生不仅仅是治国之基础那么简单,在某些时候,人民比社稷比国君更为重要。
民之所向,君所向也。人民的利益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利益。违反人民的利益去强求自己所要的,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秦王的建阿房宫,这些违反人民意愿的行为最终都带来了王朝的覆灭。顺应民心,以德治国,这才是治国的真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山河社稷丢掉了还能靠卧薪尝胆夺回,而民心丢了就像征着一个国家的灭亡。失其民心,不仅政策无法实施,而且天下贤士也不会到来,人民成日在怨恨中生活,国家走向下坡路在所难免。顺应民心,就会像三国时对蜀国一样,天下贤士纷纷到访,国力也就得以强盛。民生就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崩溃了,即便有再好的物质条件支撑也无济于事。“一个王朝的真正瓦解是从内部开始的”说的也便是这个道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想这必定是一条远亘古不变的治国理念。民生,永远都是治国的第一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