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好几个家。
小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家,最怕的事情就是不能回家;后来慢慢长大,青春的躁动和叛逆让我们想要远离家的牵绊,四处飘泊,然而却终究也不能逃脱父母那最温暖柔软的牵挂:风雨中村口父母挥别的双手,言辞朴实的一封家书,电话那头的一声叮咛,雪中送炭的一笔汇款……让每个游子在在异乡孤苦伶仃,午夜梦回时,泪流满面。
再后来,我们羽翼渐丰,我们成家立业,我们自以为自己独挡一面,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我们理所当然的成为一家之主 。我们忙于经营自己的家庭、事业,儿女……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会在填写各种表格中家庭住址一栏时,不假思索的填写出自己小家的地址,脑海中再也不会闪起那个曾经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了另一个名字——老家。
自从成家之后,尤其是有儿子之后,我真的回父母家的次数很少。总是有借口:路不好,孩子太小,车太挤等等等等。一开始带着歉意在电话里告诉父母这些理由,后来渐渐变的理所应当;而父母,总是在无条件的包容、迁就着我,甚至一些我们必须去的节日,像端午,中秋,如果当时天气不好,他们就会主动打电话对我说:天气不好,担心把娃凉了,别回来了……而实际上,因为我们的缺席,父母的那个节日肯定没有过好。
现在儿子渐渐长大,比原来顽皮多了,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关于小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这学期,好些同事都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我也在他们的鼓动下给儿子报了两个。往返奔波了几次后,觉得很累,突然就想到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想到了小时候上学妈妈在风雨中背着我,艰难行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想到了爸爸特别给我藏在大衣柜上的一瓶水果罐头;想到了妈妈为了让我上中学有好的学习条件专门调到了中学附近的一所小学,一家四口挤在不足二十平方的小房子里;想到了我中专毕业找工作时爸爸低声下气的去给别人送礼,托关系……很多关于童年、少年时期的记忆涌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心生愧疚,坐立不安。
昨天一大早,带儿子上完课,我直接和儿子乘车回家——爸妈的家,也是我永远的家。临上车前,理直气壮的给妈打电话:“妈,我马上到家,你把面和好,我准备了饺馅儿。咱中午吃饺子哦。”电话那头,妈妈显然是有些“受宠若惊”,挂电话前还忙不拮的说:“把娃领好,啥都别买哦!”
刚下车,就看到爸爸在村口等我们,不由分说抱着外孙又亲又疼的,背着儿子大步流星的走在前面;回到家,妈妈已经烙好了韭菜牛肉饼,熬好了小米稀饭,还有香喷喷的酸辣土豆丝,自家腌的泡菜……我们老少四个人坐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下,边吃边聊,我看到,爸妈的脸上笑开了花,我的心里也笑开了花……
其实父母期待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常回家看看”,如此而已呀!
父母渐渐老去,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不要因为匆忙的生活,忽略了父母,忽略了他们那微不足道的小小愿望。常回家看看,常打打电话,让爸妈快乐,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
想起一首诗:
年少时,
父母是山,
很高很高,
顶起我们,
给我们广阔的视野;
长大后,
我们是山,
带父母去看更远的世界……
父母啊,你们是曾经为我遮风挡雨的那朵红莲;如今,女儿愿作一根小小的拐杖,陪伴你们走过人生的长街短巷,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