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养人体在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运动能力是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 善于运动对于孩子自身以及对于家庭、社会都有好处。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身体机能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让孩子增强工作、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对于人们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的意志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是很有裨益。
如果人们在运动锻炼时平衡协调能力强,其运动能力就可以倍增,反之,如果人们的平衡协调能力弱,其运动能力就会很差。
在长期的体育运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每个人在运动时的平衡协调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在做跑步、跳跃、翻转等高难度动作时,依然都能很自然地找到全身的协调平衡点,运动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相反,而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学青蛙跳、侧身滑步,就是连做“下蹲起立”之类最简单的动作时都会出现东倒西歪,甚至会发生跌倒的现象,每一次强度稍大一点的体育锻炼活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次受虐的过程,其心情表现得痛苦不堪,不可言状。
二、不应忽视儿童早期在运动中平衡协调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运动协调能力,除了个别的个体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其实一般绝大多数的人的平衡协调能力,都是可以在后天的训练中培养获得的,因此,也就是说一般小朋友的运动协调能力,是可以从小就培养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婴幼儿发展期,从开始爬行、站立到学步、行走的各个学习阶段就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这种重视是需要建立在正确的观点之上,并采取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训练的,而不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有很多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很早就会走路了,而自己家的孩子却在地上爬,就着急了。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宝爸宝妈齐上阵,或是用绳子绑在腋下,提溜着孩子强迫着学走路。由于这种牵着绳子教孩子学步的方法,大人是相当辛苦的,于是有的家长既想让孩子早点学会走路,又为了图省事,干脆就买来了学步车,将孩子往学步车里面一放,大人在旁边看着,就开始让孩子学习走路了。
其实这种强制学步的过程,不管是大人用绳子拽着或者是使用学步车教孩子学走路的方法,都是很不科学的。
因为这种简单除暴地训练走路的方法,其小朋友全身支撑的力量都在胸部和腋下,支撑平衡点是在小朋友身体的上面的,而胸部以下包括腰部、两腿和双脚都是虚的,长期下去,小孩子就会形成重心在上,脚下虚空,头重脚轻的走路习惯。
长此以往,宝宝长大后由于重心在上,脚下虚空,平衡协调能力就会很差,平时一般行走时问题倒还不是很大,一旦需要快速移动或稍微剧烈一点的运动时,就会出现头重脚轻,身体失衡,步伐不稳,磕磕碰碰,甚至会出现摔跤的现象。
根据我们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那些在运动训练中出现重心在上,下肢不稳,头重脚轻的小朋友,绝大部分都是在本应“蹒跚学步”的时候,却被强制按在学步车上或是被大人用绳子拎着学走路的。成语中之所以用“蹒跚学步”,来形容宝宝们一开始学习走路时身体摇摇晃晃、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找中心、求平衡的过程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用学步车或是大人用绳子还拽着学走路的过程,上身却是基本稳定的,没有摇晃起伏感,而下肢是被悬在下面探索前行,整个身体和视听区域以及神经系统没有找中心、求平衡的过程,长大后人体在整过运动过程中,一旦道路出现坎坷状况就会产生身体失衡现象,对于宝宝们今后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后患无穷的!
三、如何早期介入培养宝宝在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能力
那么怎样才是用科学的学步方法来培养小朋友在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能力呢?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专家们给出如下四步走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 学爬
就是顺其自然,从学爬开始。一般正常时间段,大约在半岁以后,在小宝宝能够正常坐起、转头、仰卧抬头的情形下,就会开始尝试自主爬行了。这个时候大人可以将宝宝放在床上或地垫的另一头,引导宝宝向自己这个方向爬行,等宝宝爬过来之后,大人又可以移动到另一头,引导宝宝爬回去,每天如此往复多次训练即可,这样就可以充分锻炼宝宝四肢和全身的协调能力。
第二步 学立
宝宝什么时候学习站立跟宝宝的体质有关,体质好的宝宝很多都会在八个月左右就能自行从蹲的姿态发展到慢慢站立的状态,有些甚至还可以行走,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一般选择10个月左右学习站立比较好。
在10个月—12个月之间,这个时期,可以慢慢训练宝宝站立的能力。刚开始可以试着让宝宝慢慢扶着可以借助的固定物体练习其由蹲到站立的动作,或者由大人用手扶着帮助其练习站立。
这样通过自己慢慢从爬行再通过蹲起的姿势再过度到站立起来的过程,宝宝的运动重心就自然形成于下肢之上,通过视听系统的扫描再到小脑的感知确定,从而可以充分锻炼宝宝身体的平衡能力。
我们训练宝宝们学习站立的时候,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学习站立,宝宝的腿部的力量都还是比较软弱的,所以不适宜长时间让宝宝学习站立,等孩子慢慢习惯后,有了一定耐力或承受能力之后,就可以适当增加时间和运动量。
如果过早地让宝宝学习站立或者训练站立的时间过长,以及锻炼站立的方法不对,都会对孩子今后身体的发育和运动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很可能还会引起人们经常所说到的O型腿或者X型腿,也可能会出现两脚内、外八字的变形现象;
第三步 学走
一般正常情况下,一岁左右,宝宝的腿部肌肉和骨骼发育到一定程度,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爬行、蹲起到站立的训练过程,小朋友基本上就可以学走路了。
这个时候大人可以在宝宝站稳之后用手扶着宝宝慢慢的向前移动脚步,也可以在桌、椅、墙壁等固定物体之间形成过渡,让宝宝扶着这些物体训练移动脚步。
这个时候,要尽量注意不要让宝宝们摔跤,如果宝宝每一次出现不小心摔跤之后,往往就会给宝宝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惧怕心理,短期内甚至连站立都不敢,更不要说是学走路了,从而影响到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因此,学习走路的时间就会不得不往后延长了。
第四步 行走
一岁以上,通过一定时间的借助帮扶训练学步之后,就可以开始训练宝宝撒手行走了。这时候,刚开始可以让宝宝站在一定的位置(一般是宝宝正常步幅的三五步),大人在宝宝前方逗引其移步向前,或将床、桌、椅、墙壁等物体之间隔置相应的距离,让宝宝在物体之间漫步,然后逐步加大距离,最后就可以使宝宝达到自由行走的目的了。
四、让宝宝插上运动的翅膀 在运动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综上所述,训练宝宝的平衡协调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方法的,绝对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往往不仅是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而且还会对宝宝今后在运动中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培养小朋友在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能力不应该是家庭早期教育的盲点,至始至终都应当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良好的平衡协调能力,对于孩子后期的运动发展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能力很强,在运动时就会得心应手,运动自如,进而对于孩子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等等各个方面的自身发展,都是具有极大地帮助作用的,而如果家长们从一开始就能高度地重视,培养出一个在运动中具有良好的平衡协调能力的健康宝宝,对于家长以及社会都是会大有好处的。
“鸟有翅膀能飞上天空,人没有翅膀,但凭借智慧创造条件也能飞上天的”。
人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就是宝宝们在运动中的翅膀,因此,我们从孩子们一开始学步的时候,就应当高度重视对宝宝们在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早日插上运动的翅膀,在运动的天空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自由地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