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沟通中迷失目标的三种表现
在谈话时,我们就好像在夜晚行走于一座由话语构成的森林之中,森林里有很多分岔的小路,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
而目的就像北极星,让你可以从沟通的森林里安全地走出来。但可悲的是,我们就是这么容易迷失在森林中。明明只要抬抬头看看北极星,就可以找到目的和方向,但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却极少有人能做到。
战胜对方、惩罚对方和逃避交流,都是森林里很明显的岔路,但我们就是这么的不争气,常常义无反顾地踏上去。
这又和我们生物性的本能有关。
№.2写在基因里的应激反应
我们可以把战胜对方和惩罚对方归为攻击性的行为,那么沟通中的攻击和逃避行为,其实都得从人类的过去说起。 试想一下,你遥远的祖先,在某一天,和部落的一位同伴出去打兔子,结果突然听见背后一声咆哮,哇,熊的声音! 你的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跑,都快跑断腿了,很幸运,躲过了一劫;但是你祖先的同伴,很遗憾,因为跑得太慢,成了大熊的一顿午餐。 有一天,你的祖先又出去寻找食物了,结果突然听见背后一声咆哮,哇,老虎的声音! 你的祖先又开始跑,可是不小心竟然跑进了一个死角,你的祖先非常紧张,可是他更想活下去。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肉搏......很幸运,凭着绝地求生的勇气和随手捡的一块石头,他逃出了虎口。因此,也才有了今天的你。 面对带有威胁性的猛兽,我们的祖先或者逃跑,或者拼死一搏(而不是白白等死),于是才活了下来。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基因继承了这种应激反应。上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坎农提出,面对危险,人的身体会自发地做好准备(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准备战斗,或者逃跑,这就是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突然面临压力时,比如一辆电动车突然从面前穿过,或者上司突然指派了一项紧急的工作任务时,都会产生应激反应。 在沟通中,当双方分歧较大,或者气氛紧张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压力,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这时肾上腺素分泌,于是我们说出带有攻击性的、伤人的话语(战斗),或者是逃避交流(逃跑)。 当你开始沉溺于应激反应带来的肾上腺素狂飙,你就会迷失自己最初的目标,只想拼命发泄,或者尽早结束这一切。换句话说,攻击或逃避变成了你此时的目标,原本你想干什么,早就被你抛诸脑后了。
你看,我们的基因又一次好心帮了倒忙。
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NO3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Peter Gollwitzer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
这就是If-then法则。
在行动前,预先告诉自己:如果出现A事件,那么我就做出B反应。
就像把我们的大脑当作一台计算机,我们提前给它设定好一套程序。当触发条件发生时,如果程序启动,就会自动执行对应反应,而无需调动意志力。
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早起,但总是克制不住睡前玩手机。你就可以这样告诉自己:
一旦到了晚上11点,就把手机关机并放到衣柜里,然后躺到床上。
我们为了提高程序启动的成功率,我们还需要在这里设计一个触发程序的小动作,比如深吸一口气,或者握一下拳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