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逸事九(秦腔戏)

记得小时候在乡村,人们的娱乐活动很少,但也有一种娱乐活动,是经久不变的,那就是看秦腔戏。

秦腔是我们关中地区流行最广的剧种,一般包括三种呈现形式:自乐班、木偶戏、大戏(真正的秦腔演员)。

自乐班就是演员不扮相,也不用穿戏服,直接上台表演秦腔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群众自己组织、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自乐班演员,一般都是乡村里的一些秦腔爱好者,它不能叫剧团,最多叫一个唱戏小组,他们以折子戏为主,一般在丧事或婚事上唱,以吸引人们关注并带给大家快乐,自乐班演员大多是模仿那些名家的唱法,有的甚至比专业演员唱的还好。记得我们那个村有一个自乐班的男演员,他扮上相,穿上戏服,唱的老生,简直惟妙惟肖,和那些剧团的演员是一样的专业,记得他唱的《金沙滩》中的杨继业,令人赞不绝口。自乐班虽然是业余,但有的演员唱功却很专业。

木偶戏,其实就是自乐班形式的延伸,木偶需要人来支撑表演,同时还要有演员来唱,而这些演唱者就是自乐班的演员担当的,我们村就有个木偶剧团,只要谁家有丧事,都会请他们唱三天三夜,而演唱的都是村里自乐班的,当然,表演木偶的也需要点功夫,木偶的一颦一笑,挡在围布里面的支撑者也会做相应的动作,那使劲可大了,往往一天下来,他们的胳膊都是肿的。所以木偶戏已经可以叫做剧团了,因为一个木偶剧团往往需要十几二十个人,不然,唱不下来那三天三夜。小时候,由于木偶戏就在我们村,所以 没有少看那些木偶戏,像《铡美案》、《三娘教子》、《周仁回府》等折子戏,印象都很深刻。

唱大戏,才是最高级的表演形式,都是专业秦腔演员演出,扮着生旦净末丑等各种扮相,穿着各种戏服,脚上都是哪种黑靴子带着厚白鞋底,或者穿着各色绣花戏鞋,走着碎步上台了的旦角,令人印象深刻。大戏由于是真正的剧团,所以人员就比较多,大的剧团有五六十人,而且需要提前搭好台子,前台演员唱戏,后台扮相化妆和各种鼓乐安排。记得当时还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唱大戏舞台照明用的都是汽灯,那个灯放在舞台中间顶部,把整个舞台照的亮如白昼一般。当时只有在古庙会来临之前,村里为了庆祝,会向各家摊派,人一听说唱大戏,也不会太为难,必定好几年也就那么一次。原来各村都有戏台,后来破四旧的时候,那些戏台也被拆掉了。所以唱戏前搭戏台要好几天。当时各县都有自己的剧团,我记得我在邻村和父母一起看戏的剧团是我们县的兴平剧团,后来在我们村唱戏的是武功剧团,当然了,最著名的还是西安的易俗社,一般人是请不来的。为什么叫大戏,就是这些剧团不仅仅唱折子戏,他们会按照剧本把一整套戏都演完,像《三滴血》、《十五贯》等整套戏,让人看的很过瘾,特别是那些秦腔名家,他们在唱戏的时候,感觉是在用命唱戏,特别的感人,著名的秦腔名家有任哲中、马友仙、焦晓春等。唱大戏,看大戏,听大戏,简直是我记忆里最兴奋的童年时光。

还有 8% 的精彩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1.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大戏台戏迷王中王大赛冠军何英 文/罗汉 持续了半年之久的甘肃电视台大戏台...
    红尘罗汉阅读 1,151评论 5 16
  • 2017年1月19日下午,陕西戏曲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2016陕西大十戏曲事件揭晓新闻发布会在曲江亮宝楼召开。此次...
    范文先生阅读 1,277评论 3 7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吼一声秦腔浑身舒畅。 秦腔是流行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的一种地方戏曲。是以汉族文化...
    巴山夜雨i阅读 1,044评论 5 23
  • 建国初期,程砚秋先生奉当时政务院指示,两度赴西安考察戏剧,在考察研究相关文字实物和采访西安知情的老辈戏曲艺人的基础...
    徐常发阅读 1,168评论 0 0
  • 多年没有唱过秦腔了,看到朋友在唱,试着唱了一段,挣了个半死,难怪听人说南方人有人吓唬不听话的小孩: 再哭,再哭就给...
    随缘的小屋阅读 59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