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的味道,完全可使人回味一生。久居他乡虽数十载,味蕾早已习惯了异乡之味,但家乡的味道永远难忘。
我家乡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以面食闻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据说,光面食就有上百种之多。当然,饼馍之类的做法也多种多样。比如,据说秦大将军王剪在战场上发明的“锅盔”馍就大名鼎鼎。自然,诸多的“名吃”早有美食家推崇介绍,我不敢附骥。我想说的是家乡另外一种美食饼,乡亲们称之为“打馍”的“石子馍”。
前几天,有家乡战友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家乡的石子馍,一下勾起了我的馋虫和儿时的回忆。
石子馍在家乡可谓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据传,神农时,人们就能把谷、米、面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可见其历史之久。唐代叫“石鏊饼”,并做为贡品进贡。清代袁牧在“隋园食草”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其制作方法详细总结记述。慈禧逃难西安,尝了石子馍大加赞赏。!
石子馍的做法也很独特,选小而光滑的鹅卵青石子,洗净,水煮、油炒。当然,这第一次用的石子可不是随便用的,须请上了年龄的老人来完成。煮煎之前要焚香祈祷,请“石神”凉解,以免怪罪。天长日久,乡邻们家里大都有因经常使用而又黑又油的小石子。有的石子竟用了几代人了。制作时,把石子放入锅中烧热,在把生面饼埋入石子中,烙制而成。
面饼的做法也很有讲究,精选面粉里加入大油、菜油、食盐、芝麻、大料、花椒、葱、花椒叶等。喜食杂粮的可用燕麦面、荞麦面、麦麸子、小麦面粉制作。这样,做出的石子馍不但色香味俱佳,油酥咸香,营养丰富,促脾养胃,易于消化,携带方便,主要的还在于经久耐儲,放个三五个月甚至更久都不成问题。过去人们外出,吃饭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尤其是出远门,石子馍是必备的佳品。
那时候乡邻们都穷,石子馍可是一种奢侈品,不是随便能吃的。一般是看望病人、产妇,赠送重要亲友或出远门才会享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入伍后,每次探亲休假归队时,母亲都会精心制作石子馍。我带回连队请战友们分享,大家吃得那个香醉那个赞叹让我感受到石子馍的独特美味。有个四川籍班长,平时不喜吃馍馍面食,常说“一天不吃大米饭腰杆子疼”,妙的是我每次回家休假,他总是叮嘱“别忘了带石子馍”。
多年过去了,过去人愁沒啥吃,现在人愁吃啥好。虽说美味佳肴太多了,但我总是怀念家乡的味道,母亲做的石子馍。
作者 星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