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读书】《为何家会伤人》第二章摘抄

第二章: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1、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2、不过,与孝道形成的悖论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

3、 相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顺从父母的语言。假如一心希望孩子孝顺,最好是做一面冷漠乃至残酷的 魔镜

4、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5、成为你自己

6、孙瑞雪的大致观点:“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你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7、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他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8、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而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他们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9、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他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他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厂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咨询师荣伟玲说:“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粘在一起,而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10、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 保持联系。

11、也有可能,在与家分离的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幸碰到这样一种人——你认为他们很重要,他们也喜欢你,无条件地尊重你,但同时又不与你粘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人哪怕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也会对我们起到治疗作用。他们会驱散我们生命中的一些错误,将我们拉向成熟的分离模式。

12、你是最好的学生,我不忍心看你犯错误。我相信你是最好的,虽然现在还不是。

13、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又走了,就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样的过客,我称之为我们生命的拯救者。如果我们本来温暖,他们会让我们更温暖。如果我们本来冰冷,这样的温暖会融化我们心中的坚冰。

14、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6岁是关键期。

15、要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是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是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16、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17、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

18、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如此。

19、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20、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21、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22、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

23、什么是真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24、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25、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指导,爱是有灵魂的。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

26、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与母爱载体。

27、原来很多家长对网瘾是有自己的诊断标准的,即上网只要被他们认为有可能妨碍学习,就是网瘾。

28、在我看来,那些永远能发现儿女的成长问题并为之深深焦虑的妈妈,其实置换了焦虑的内容。就是说,他们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儿女的成长,而是与儿女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