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为何家会伤人》第二章节读书笔记(5)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经典摘录:
1.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2.“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3.真爱与溺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4.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1.5岁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时,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5.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心得感悟:
原来溺爱孩子的真相,深层原因是爱自己内在的小孩。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我虽然没有女儿,但我多次这样想:假如我要是有一个女儿,我一定给她买很多漂亮的裙子,很多布娃娃,让她留长头发。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内在的小孩,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小时候,我想留长头发,但妈妈太忙,不让留。于是,结婚前,我一直都是短发。那个年代家里不是很富裕,我们姊妹四个,我排行老二,只有过年时候穿新衣服,所以,我现在是很爱买衣服的,这可能满足的也是内在的自己。
真爱是什么?真爱与溺爱最大的区别应该是,真爱是以孩子为中心,真正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比如0——1.5岁, 我就是要疼孩子、爱孩子,因为我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孩子1.5——3岁,我就要多给他自己做事的机会,而不是大包大揽,因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这就是真爱。而不是单单为了满足内在的自己,而去无节制的满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