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一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第一面镜子。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要有“你即镜子,你即镜像”的这一意识,你才能看到别人乃至你自己的全貌。
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二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那是孩子的自由。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作为重要的事,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而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他们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三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他们是生命中最重要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拒绝分离就等同于拒绝成长
分离是一生的主题,一般分离分为大概这几个阶段:
第1个分离:分娩
出生是一个人遭遇的第一个重大分离
第2个分离:与妈妈“分手”
与妈妈的心理分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
第3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四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而3~6岁是关键期。按照精神分析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即恋父或恋母)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男孩归父亲,女孩归母亲,这是3~6岁时的最佳情境。孩子长大了,父母还应该让男孩进入男人的世界,让女孩进入女人的世界,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所以,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五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溺爱有两种:
包办型的溺爱即子女为父母而活
纵容型的溺爱即父母为子女而活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他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六 溺爱=过度地阻碍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父母怨念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若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是“帮”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事,这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终在孩子脑中形成一个逻辑——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他。
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七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
溺爱不是孩子的答案,答案在于心,在于灵魂
八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若家长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小,他们的生命已乏善可陈。
“我的孩子出了问题”这种话不要急着说,因为很可能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
九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的源头在于极度糟糕的母婴关系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十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神经症在幼年时播种,成熟期发作
创伤越早,患病越重。
十一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好孩子”会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容易造成两个恶果:1.叛逆期推迟
2.缺乏生命力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陷入抑郁症,所以建议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1.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这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2.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3.理解孩子的心理转变
4.理解孩子偶尔出现的叛逆行为
5.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当作优点来看
6.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判定孩子抑郁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少”,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
十二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孩子出现常见的、典型的叛逆行为时,做父母的,不要急着去谴责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改变。相反,做父母的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干涉太多了?或者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教育方式不对。
孩子的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感受。家长应先学会聆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孩子想倾听时解决问题,肯定是事半功倍。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