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正是八十年代初期,物资匮乏。过年时能吃到一顿饺子已实属不易,尤其是我家是吃农村粮的,父亲是民办老师,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挣不到几个工分,更比不上人家吃“供应粮”的。
那时面粉的种类也少的可怜,记忆中只有两种——“七五”粉和标准粉。“七五”粉要白一些,韧性好一些;标准粉在以上方面要差一些。
一次,父亲的一位吃“供应”粮的好友送给我家二斤“七五”粉,母亲当时没有舍得吃,想等到过年再吃,到春节一看,全都生虫子了,一家人心疼了好一阵子。
北方人爱吃饺子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饺子的形状酷似元宝,在春节当晚子时食用,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随之的一些民俗也与之相关:常见的就是在饺子里包入一些硬币、硬糖、花生等等,吃着硬币谁就在新年发财,多赚钱;吃着糖块谁就生活甜蜜;吃着花生谁就早生贵子等等,反正就是幸运吉祥的意思。别人家就包一个硬币,别的什么都没有,我家通常平均一个人两枚硬币,糖果随意,爸爸说就是图个喜庆。
当时硬币有一分的,二分的,五分的。我们姐弟四个争先恐后的找最大的五分的硬币,吃得撑得够呛也没找到。收拾碗筷时才发现它静静得躺在煮饺子的锅里。原来它太重了,把饺子皮都坠破了。母亲说怪不得煮饺子时听到锅里嘎啦嘎啦直响呢!大家都笑了,从此,大面值的硬币也就结束了执行这一光荣工作的使命。
吃饺子是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孩子,一年也见不到多大油腥,只有在这时才能开开洋荤。为了多吃出几个硬币,往往撑得够呛。这时,父亲就会用筷子试探着哪个饺子有硬币,然后偷偷的放到我的碗里,母亲说,咬一下这个。结果把我乐个够呛,全家其乐融融。
为人父后,深深地体会到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话的深意。现在的生活条件比童年时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但每当春节时都要回忆一下小时候的每一个民俗习惯,因为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当时父母在物资那么贫乏,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感到过年有意思,能吃到好东西!
所以现在过年,我都尽量把儿时的过年习俗“演习”一遍,一个是让孩子感到有趣,另一个也是尽量让身边的历史保留的长一点。比如饺子里包钱啊,“供老祖宗”(把先人的画像挂在墙上,前面摆上供品,过完年再收起来)啊等等,看着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油光满面,心中就是一个惬意,尤其是儿子吃到硬币时欢呼的时候,心中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
转眼间,孩子已经小学要毕业了,又是一年春节到。一样的放鞭炮,包饺子,守岁,吃年夜饺子。我的碗前只有一枚一角的,儿子已经吃了好几个,有五角的,也有一角的(硬币也由一分二分变成了一角五角),爱人也吃了几个了。我去调电视回来,儿子指着一个饺子说:“爸爸你咬一下这个。”我一咬,里面硬硬的,圆圆的,一枚硬币!我的心头一热,儿子为我先“侦探”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偷放到我的碗里。
儿子已经懂得父母的爱,也开始会爱父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年年的春节习俗里,一年年的吃饺子过程中,已经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已经被融进了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