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


回过头来再看,时间会给曾经经历过的一切赋予新的意义。当梦想遥不可及,当现实无能为力,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去看看那些曾被我们忽略的但却无比珍贵的美。生活的本质,就是发现美,然后体验美。


你好,我是小师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本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为一本享誉世界的文学著作,这本书已经被很多人解读过很多次了。很多还没听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问,这本书跟比尔盖茨有什么关系吗?很多听过但还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问,谁是盖茨比?他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如果你没听过这本书,或者还没来的及读这本书,那么我建议你应该亲自去买来读一下。因为任何的文学作品,光听别人的讲述永远都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就如同有人给你形容他遇到的一个漂亮姑娘,无论他用了多少华丽的形容词都不如直接给你看张照片来的直观,而看照片又远没有直接看到真人来的细腻与真实。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在别人看来美的东西,对你来说或许只是一般。而那些非常触动你的东西,拿给别人看的时候,他们也经常不能感同身受。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谁的审美更加高级,也不必去说服别人认同我们的审美。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本就千差万别,审美趣味也好,价值观念也罢,都不可等量齐观,这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开头就抛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了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就是,这是一本很值得去反复阅读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名气或者书本里的故事,更多的是它的文字里所蕴含的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会从一个脱离故事主角盖茨比,脱离故事主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这本书。


01


在正式聊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聊一聊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在一本书的扉页,作者通常会对帮助自己成书的一些人或者自己的家人致以感谢。《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再次献给泽尔达

泽尔达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

1896年,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家庭。

1913年他在亲戚的资助下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期间,菲茨杰拉德的成绩一塌糊涂,但却显露出不俗的文学天赋。

1915年,他与一位名叫杰内瓦.金的富家小姐一见钟情,后来因为女方父母嫌他太穷,这段感情最终不得不无疾而终。

从小因为贫穷生活拮据,长大后再因贫穷失去了爱情,这让菲茨杰拉德倍感打击,同时也让他对财富产生了无比的向往。

1917年,菲茨杰拉德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同年他选择了参军,但还没来的急上战场,一战就结束了。

1918年,菲茨杰拉德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泽尔达,并展开热烈追求。但泽尔达同样是位出身名门的富家小姐,纵然她也对这个腹有才气的青年军官青睐有加,但是能否过上优越的生活,也是她所考虑的重点。

为了娶泽尔达为妻,菲茨杰拉德破釜沉舟,终于经历了多次退稿之后,发表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这让他一举成名,并获得了不俗的收入,同样也有了迎娶泽尔达的资格。

成婚后的两人开始到处旅行,纵情声色,沉醉于美酒与华服的享乐之中。泽尔达喜欢奢华的生活,而菲茨杰拉德必须为此买单,于是他不断地写出一部部迎合市场的作品,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畅销书作家。

但所有金钱构筑的浮华生活总有崩塌的一天,泽尔达后来因为吸毒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而菲茨杰拉德也因为酗酒身体一度差点瘫痪。再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使得他们二人的生活走向崩溃。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去世,死因是酗酒引起的突发心脏病。

8年后,还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泽尔达也死于一场大火之中。

两人后来被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刻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的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关于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的一生,我们无从知晓更多的细节,外界对于两人的评价也一直争议不断,对此我们无需深究。这所以会谈到一些,是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跟菲茨杰拉德的一生有些重合的区域,同样是当兵的穷小子爱上了富家小姐,同样是纸醉金迷后的一场空,这本小说也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的隐形自传。


02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回书本。

通常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或者观看一部电影,都极容易被带入主角的视角去观看整个故事。我们也乐于欣赏那些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或者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故事的主角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反派人物都是假丑恶的代表,但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艺术处理手法。

当我们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会越来越觉得极端的黑白分明是一种偏执的思想。那些极美好的或者极丑恶的都跟我们的真实生活有着不小的距离,反倒是一些不起眼的配角,或者不那么完美的性格能带给我们一种真实感。

就拿《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来说,无论是穷小子一路奋斗成为富豪的经历,或者穷小子跟富家千金一见钟情的爱情桥段,甚至繁华都市的奢靡生活以及灰烬之谷的穷苦潦倒对我们来说都显得很疏远。唯一可能找到的交叉点,大概是我们曾经做过类似的美梦。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从另外一种角度去重新看这本书。

很多人初读这本书,很容易陷入到盖茨比的背景或者他跟黛西的爱情故事以及黛西跟丈夫汤姆的婚姻危机当中去。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整本书的讲述者尼克。

整本书都是以尼克的视角去经历、叙述的,但是故事的主角是盖茨比、黛西、汤姆。尼克是故事的讲述者,但却不是以上帝视角,尼克的角度最贴近我们作为读者的感觉。


03


年轻人喜欢逃离,喜欢找个地方重新开始,并且时刻觉得迷茫与孤独。

尼克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但跟上流阶层还有不小的差距。他刚大学毕业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几乎当时所有年轻人的选择。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里却一直沉不下心来做事,于是他决定到美国东部去重新开始并且学做债券生意。

书中的原文这样写道:

“我认识的人全都在做证券生意,所以我想,多养活我一个单身汉应该也不是问题。”

这句话觉得熟悉吗?比如大家都在做直播,所以我也想去做。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带给还没有成熟规划的年轻人的指导作用,但正确与否却有待商议。

始终沉不下心来做事,然后想到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但是自己没有明确的规划与目标,而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去做。这不正是我们现代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或许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家里还算富裕,生存压力不是很大。

当尼克孤身一人来到美国东部,在一个富人扎堆儿的地方租了间小平房,就此安顿了下来。周围陌生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孤独,而当有比他更陌生的人来找他问路时,他才觉得释然,那种格格不入的孤独感才消失。对于一个陌生行业,他能做的只有通过书本去学习,进入行业去摸索。这也不正是我们所经历的吗?


04


与城市的割裂感,以及面对富人阶层的窘迫不安是现代社会普通年轻人最大的苦闷。

当我们为了追逐梦想,去到一个陌生的、繁华的城市,除了刚开始的孤独,还会有一种面对富人时,阶层上的格格不入。富人阶层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贫穷的你站在他们面前往往会显得局促不安,他们也从来不会拿正眼看你,不会真正体谅你的处境,他们只是发号施令,然后不管你愿不愿意,乐不乐意,都希望你无条件的执行,甚至不给你任何拒绝的机会。书中,尼克与汤姆.布坎南的相处场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尼克初次来到黛西家,面对黛西与汤姆两人奢华的生活场景,以及餐桌上貌合神离的微妙气氛,都让他这个外来人感到尴尬不已。当明白了他们生活中的矛盾后,还要尽量装出一副兴致勃勃并且毫不知情的样子,这多难受啊。但当尼克聚完餐离开的时候,黛西夫妇又和善地关心他的婚姻问题,这让涉世未深的尼克觉得时而尴尬,时而感动,然后心里充满了困惑。这大概也就是现代社会年轻人,跟一个有钱老板相处时候最真实的情景了。

所以看下来,如果我们从尼克的经历与体悟去阅读这本书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情感共鸣。

尼克被汤姆拉去一起见汤姆的情人,这么尴尬的场景尼克内心肯定是拒绝的。当尼克决定找个理由离开的时候,汤姆不给他任何选择的余地。原文中这样写道:

“停一下,”我说,“我得在这儿跟你们分开了。”

“不,你不能走,”汤姆急忙插话,“如果你不跟我们一起去公寓,默特尔会伤心的。是吗,默特尔?”

“来吧,”她劝我道,“我会打电话让我妹妹凯瑟琳过来。有眼光的人都说她漂亮。”

“呃,我很想去,不过——”

出租车继续前行,掉头穿过中央公园,朝西城一百号以上的街区驶去。

这个场景熟悉吗?

比如:

公司应酬,饭桌上你说:“老板我酒量不行” 老板说:“不,这酒无论如何你必须得喝,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不但要喝而且要给在座的各位老板每人敬一杯。”

周末休息,老板打来电话说:“小王啊,你在哪里?来公司帮我处理点儿事儿。” 你刚想说:“不好意思啊老板,我今天....” 老板那头说:“赶紧的啊,半小时后见,我在开车,先挂了。”

这就是小说与现实的重合,是跨山隔海、穿越时空的维度、打破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生活启示。


05


当迷茫的时候,经受都市诱惑的时候,价值取向影响着你的未来。

当身处热闹非凡的排队当中,面对着一群陌生的面孔,面对着一个个的装腔作势,面对着一幕幕假情假意,面对着红酒,面对着香烟,尼克有一种既身处其中又格格不入的矛盾心理。他对人生的变幻无穷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当派对散场,其他人各回各处,而他半睡半醒地躺在车站冰冷的候车室,等待坐凌晨四点钟的火车回去。来的时候,汤姆开车载他过来,回去的时候,谁关心呢?

生活中,顺道载你一程的人或许很多,但真心送你一程的人很少。对于富人阶层来说,真诚是一个稀缺的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穷但不谄媚,富裕但不傲娇这是一种不错的境界,但更高的境界是贫穷但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富贵却真诚而谦逊。

正因为如此,当尼克遇见盖茨比就立刻被吸引了。盖茨比是当之无愧的富豪,但全没有富人阶层固有的那种轻蔑、傲娇、虚伪。相反,他是一个风度翩翩,谦虚真诚,庄重沉稳,慷慨大方的绅士。

尼克跟盖茨比成为了朋友,并且在得知他跟黛西的爱情故事后,决定帮助撮合他们。这是一种价值层面的选择,汤姆多次跟尼克交往但都没能得到尼克的认可,同样的富贵阶层,尼克选择了更真诚的一方。

选择跟盖茨比成为朋友,并不是为了巴结。相反,当盖茨比为了答谢尼克的撮合,而决定给尼克一笔财富的时候,尼克拒绝了。他当然也想要有钱,但不是通过这种方式。跟随汤姆经历过一段时间纵情声色的生活过后,尼克依然保持着清醒。他并不沉溺其中,而是每天去证券公司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他享受在宁静的夜色中,独自一人漫步、思考的安宁。但同时,年轻的他偶尔也会被花花世界的美色所诱惑,他也时常幻想自己参与其中,寻欢作乐。

反观我们的生活,总是在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来回摆动,常常迷茫。这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再多经历一些世事,当阅尽繁华与人心,最后都会归于一种安静。

正如最近跳楼自杀的影院高管,他生前向往的生活就是:回到乡下,买一块田,种点菜而已。

尼克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价值坚守,当听到盖茨比开车撞死了人逃逸后,他透露出一种厌恶之情,但当他得知当时驾车的人是黛西并且听到盖茨比决意自己来顶罪的时候,心里又生出一股同情与敬佩。盖比茨的纯情与为了梦想牺牲的精神在尼克眼中是美好的,而黛西夫妇逃避罪责诬陷好人的行径在尼克看来自然也丑陋不堪。

当盖茨比最终被枪杀,曾经那些攀附他,受他恩惠的人竟无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他固执去质问他们。他对这个充满虚伪、肮脏的世界生出一种蔑视。他感到自己与盖茨比的情谊可以对抗他们所有人。

当故事落幕,尼克走到盖茨比已经荒废的豪宅前面,擦去了某个男孩儿涂在大理石台阶上的脏字。他躺在沙滩上,回味着之前发生的这一切,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尼克最终退掉了房子,卖掉了汽车,离开这个让他失望的地方,回到了故乡。


06


在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记忆中最生动的情景,就是每年圣诞节从预备学校,以及后来从大学回到西部的时候。要到芝加哥以远的地方去的同学,常常在十二月某个傍晚的六点相聚在古老而幽暗的联邦车站,跟几个已经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芝加哥的朋友匆匆告别。我记得从各所女校回来的女学生穿着裘皮大衣,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唧唧喳喳地聊天;记得我们遇到熟人时挥起手来打招呼;记得相互比较各自收到的邀请:“你要去奥德韦家吗?赫西家吗?舒尔茨家吗?”还记得我们戴着手套的手紧紧抓着的长条绿色车票。最后还有从芝加哥开往密尔沃基和圣保罗的黄色客车,在暮色中朦朦胧胧的,停靠在站台旁边的轨道上,就像圣诞节一样令人愉快。

当我们的火车驶进寒冷的冬夜,真正的皑皑白雪从车厢两旁向远方伸展,迎着车窗闪闪发亮。威斯康星小站那幽暗的灯光从眼前掠过,空气中吹来一阵令人神清气爽的寒风。我们吃过晚餐,穿过寒冷的通廊往回走,深深呼吸着这股寒气。在接下来奇妙的一小时里,我们难以名状地意识到自己与这片土地息息相联,随即又不留痕迹地融入到这片土地中去。

这就是我的中西部——不是麦田,不是草原,不是瑞典移民的荒凉村镇,而是我青春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还乡的火车,是漆黑冬夜里的街灯和雪橇的铃声,是冬青花环被窗里的灯光映在雪地上的影子。”

当繁华褪去,之前向往的世界突然变得嗜血、扭曲,只有最初的那份纯真与宁静才是身体与灵魂最好的归宿。

这本书给我最大启发是:我们没必要去强行融入那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因为本就有无法消除的隔阂,太用力的结果往往就是破灭。我们有自己的喜欢,有自己的安宁,只有自己待着舒服的地方才是自己的领地。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领地,而不是被俗世赶着到处漂泊。

感谢阅读,我是小师弟,喜欢的话关注一下吧。谢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