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三岁多的儿子和爷爷奶奶去两公里外的田地里树林里拾柴,爷爷将自己改装的小推车上装的满满,儿子在前面很用力的帮拉着小推车,虽不能帮上什么忙,但他知道这样就帮到了爷爷奶奶,他是真的心疼,真的懂事。我看到那一幕,内心感慨万千,深深动容。
有朋友留言:不理解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为什么还要拾柴,没有卖煤的吗?我说:家里有煤,有许多煤,公公见不得有柴不拾,他觉得那是浪费。
可能有的人没听过柴火垛,在东北家乡的农村,家家都有一个柴火垛,码的整整齐齐高高大大的放在门口,“柴”和“财”可能谐音,柴垛的大小.高度还有摆放的难度等,可能就是一家生活实力和勤劳程度标志,谁家要是有一个大柴火垛,都会赢来一片赞叹声和无数羡慕的目光。当然,公公的柴火垛从来都是整整齐齐,是最显眼的那一个。
现在我要聊一下我的公公,公公是当年农村少有的大专毕业生,在镇上的中学当数学老师,数次获奖,中教高级教师。婆婆在镇上广播电视站上班,中级工程师,公婆并非农民,每月两人均有近五千的工资,他们完全可以安然享受晚年,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因为,勤俭节约,真的是他们秉承一生的优秀品质,公公还是一个手艺人,他在工作之余,用废弃的铁片可以打造出很多的铁器,日常生活用品,基本能做的从来不会买,帮人做一些铁器活,这些收入完全可以支持家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可能是他最大的信念。
我的老公从上大学就没有和家里要过钱,大学自己创业,挣了钱还会给公婆买些东西寄回家去,我们认识十八年了,这些年,勤俭节约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
我的儿子现在三岁多,现在小小的他经常会说:你们忘记关灯啦,浪费电!出去在外面玩,看到一个螺丝钉或者一段铁丝,他一定要捡起来,拿回去给爷爷,我曾尝试制止过,后来我发现,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身教大于言传,耳濡目染,已经深入他的内心。
2017年,我做了最正确的事,就是在这个城市的郊区,给公婆置下一处小院,让他们从东北来到我们身边,这一年从装修到现在,公婆好像每天都很忙碌,有许多的活儿要干,让现在的小院大变样,从荒芜变得郁郁葱葱,公公的手艺再次发挥,一个小木条一个小铁丝都可能派上用场,他也很享受着这片天地。
原来的样子
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菜地,是用镐头一下一下刨出来的
四季不断的青菜
冬天还努力下蛋的鸡,不曾辜负主人的用心
还要照顾许许多多的多肉
这是一台神奇的机器
一会儿功夫,几片铁皮就变成了一个小桶
自制炉子
冬天,很多活都做完了,公公开始拾柴,就在家附近的路边,有许多许多的小木棍儿,在东北,哪能放着没人拾呢?可是,这面的人是不屑的,扔在路边的树可能是几年前死掉的,新栽的树都已经长大,没人在乎这些,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每天不停的拾柴,他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不在乎这些,就像很多人也不理解他一样,为什么不好好喝杯茶晒晒太阳,要出去遭罪。我能理解,我们全家都理解,一起拾柴,一起把柴垛堆起来。
散落在路边的“柴”,就像采蘑菇一样的惊喜
超能力的改装小推车
拾到家门口的“宝贝”
我从小在农村生活,小时候还经常和小伙伴儿们一起拾柴,拉爬犁,乐在其中,别提多高兴了,回想一下,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儿子的童年竟还能有这样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哪还有机会见到这些呢。柴火垛,作为家乡一个温暖的标记和符号,也承载了我满满的回忆。
我感谢我的公婆,不辞辛劳的操持着家,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善良朴实,勤劳节俭,这样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们,我想这就是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这其实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我喜欢站在大棚的房顶上,静静的看着远方,看朝阳升起.夕阳西下,院子里宁静祥和的氛围,父母脸上的笑容,儿子快乐的笑声,我想此刻,这就是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