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读书了,周末闲来无事独自来到图书馆,想从喧闹的城市里找回那属于自己内心的一份静谧。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一组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这本书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
孔乙己,这篇小说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孔乙己被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精神上又麻木不仁,长期生活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最终悲惨离世的故事。
第一次读“孔乙己”,应该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更多的算是学习,学习文章的段落结构、学习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看到孔乙己好吃懒做、小偷小摸,又喜欢卖弄学问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嗤之以鼻。
但他每次喝完酒都会结账,从不拖欠。
这一点还是让人觉得,孔乙己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劲。
渐渐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象牙塔里的懵懂少年了。
经历社会的摸爬滚打,尝试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身上有了孔乙己的影子,甚至活成了孔乙己的模样。
01 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乙己生活在鲁镇,只要手里有点小钱,就喜欢到酒馆里喝上一点酒,身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身材高大,胡子花白,脸色青白,皱纹与伤痕交织。
从穿着和面容能看出,孔乙己的日子过得很一般,甚至说是穷困潦倒。脸上的伤痕是他每次为了喝酒,从别家小偷小摸时候被人发现,挨打所致。
酒馆里,有两种人:一种是穿短衫的,做工的人呢;一种是着长衫的,有点学问、经济条件好的人。
做工的人一般都是站在柜台外,温一两碗酒,站着喝的;而穿长衫的人们都是进店里,要酒要菜,坐着慢慢喝酒。
孔乙己算是比较另类的,着长衫偏又站着喝酒,站着喝酒却还会点个下酒的茴香豆。这样的行为,体现着孔乙己内心的挣扎:既想保留几分落魄文人的面子,又想要和那些穿短衫的人不一样。
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但是他这个读书人,却是学无所成。
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初始替人抄书也能换得一碗饭吃,但是却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没写几天就不见了踪影,久而久之,连找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没有钱过日子怎么办?孔乙己偶然会做些偷窃的事。
他品行如此吗?又不太像。
因为每次他去喝酒却从不拖欠酒钱。就算偶尔有一次没有现钱,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
或许,孔乙己只是觉得自己欠账的名字写在店里的粉板上,有损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形象罢了。
02 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原因。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的牺牲品,他最终也被封建思想所毒害,被社会抛弃,最后默默死去。
民众们的麻木不仁和漠视,认为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读书人孔乙己,只配沦为人们的笑料,任人欺辱和践踏,甚至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还把孔乙己吊起来打断了腿。这些原因最终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
另一方面,是孔乙己的个人原因。他热衷于科举,认为只有科举一条路。为了中举,他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了乞讨的地步。
他原本有机会改变这种困境的,但是他不愿意放下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即便是长袍已经又破又烂。自己过得不如意,还鄙视那些体力劳动者,不愿意做那些事,认为是掉身份的,因此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最后因为盗窃被打折了腿还是如此,到死也没有改变。
03你我已是“书中人”
我们当初也曾嘲笑过孔乙己,但联想起现在自己,又何尝不是慢慢在变成孔乙己那样的人呢?
其实,孔乙己这类人始终是存在的,一方面用精神来麻痹自己,相信永远自己会遇到更好的,得到最好的;另一方面却做着“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好生活不去奋斗,平庸生活又不屑,最终浑浑噩噩度日,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现在人们越来越浮躁,彼此之间缺少了信任,利字当先。老人摔倒了,不敢扶;街上有乞讨的,不愿施舍;看见坏人坏事,不敢挺身而出……
再读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他的悲惨命运震撼人心,让人同情。也让人明白,无论何时都要脚踏实地,不要禁锢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好高骛远,最终成为现实版的“孔乙己”,沦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