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尤其古诗词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 ,“没有象征, 诗歌就将失去力量”。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还有的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1.松柏。松柏正直,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2)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1)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2)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3)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此句描写潇潇秋雨的凄冷,营造了一种幽静凄凉的意境,表现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5.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1)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此句中“芭蕉树”作为词中的一个景物,体现了作者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及回忆。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这句话中的“阴满中庭”则通过对光影变化的描写,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愁绪。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3)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冲《点绛唇》)【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尚且在开心过去的朋友已经科举及第了,(却)自己感伤我还在江湖漂泊(没有出士为官)。】
(2)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
7.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1)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