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早教机构有些相似的广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吸引一些家长的目光。报名参加他们的培训和辅导,名义上开发孩子的小脑袋,殊不知他们真正盯着的是“不谙世事”家长们的大口袋。
事实上,没有人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只要你起跑,不管起点如何,最终结果是怎样都会赢,无非速度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如果根本不起跑,或者跑到半途偷懒停下来,就算天资聪颖家财万贯,一样会输的体无完肤。
龟兔赛跑的故事,已经充分证明上面观点。
所以,出身背景以及颜值身高,这些因素根本和成功与否无关紧要。
最要紧的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带来的勤奋程度不一,造成最终成功的大小不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小不计较得失,懂得孔融让梨,而且常怀感恩之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心胸宽广,视野开阔,格局无限,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拥有幸福人生,也必定是水到渠成,自助者天助。
换言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和曹操一样的枭雄,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抱怨成灾,牢骚满腹,此类人,按照自然界的吸引力法则,以及优胜劣汰原则,要想成功恐怕只能天方夜谭。
如何培养第一种孩子,避免错误的愛,误导孩子走错路,成为第二类人?
先讲个故事吧。
有一对父子,关系特别融洽,因为每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爸爸总会跟他说一句“只要尝试,就有可能。”
所以,孩子在碰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寻求爸爸的帮助,而是自己尝试去解决。直到解决不了,再找爸爸。每当这个时候,爸爸也不会直接伸出援助之手,而是用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打开思路,释放能量,找到方法。
往往,在爸爸的引导下,孩子不仅能够自力更生,举一反三,甚至会大胆创新,
因为,爸爸坚信一点“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事实证明,真的是这样。
真正的愛孩子,那就是在孩子身边,看到孩子遇见问题和困难,既不会袖手旁观,让孩子无助,更不会越俎代庖,令孩子不劳而获。
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开启孩子的思维模式,提升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为教育的主体,作为家长,身为父母,断绝靠早教和学校以及各种辅导班能够培养孩子的幻想。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职场,在家里,遇到困难,多思考,多尝试。
如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擅长整合资源为己所用,善于动脑破解困局。在困难面前,不等不靠不要,视为挑战。在危险面前,不急不慌不惧,视为机遇。
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是父母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像极了自己的父母,从长相到观念。
给孩子答案,不如陪孩子一起养成好的习惯。在愛的陪伴中,当孩子养成了爱思考,勇尝试,善创新的好习惯,孩子的未来不仅无须忧虑,更可期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