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长沙,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真是一个让人强烈感受到“秋困”的时节。今天按照原定计划,作为人工闹钟的我,6:40开始报时,叫孩子起床,7点是晨读时间。然而,孩子在迷糊之中,应了一声“让我再睡十分钟”,然后就继续睡觉,没有下文了。直到7:20要吃早餐了,他才磨磨蹭蹭地坐下来,还没等我“兴师问罪”,他倒是大倒苦水,“我实在不想上学,我实在不想晨读,我也实在起不来!”“那你想干什么呢?你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孩子吧唧吧唧了几口粥,若有所思地回答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不想”(耍赖吧?)
送完孩子后,我就看了一下团队的爱之信(团队三十多人,每天轮流由一个人写一封信,把自己的“家庭,事业,健康,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情况用爱的方式表达出来,团队其他人收到当天作出回复或回应)。大致的内容是“前天晚上到了海南,三个月三万公里,属实是给我过了车瘾;休假一个星期,让身体休息休息,脑子活动活动;昨晚就睡华哥那里。”寥寥数语,好像一首无厘头的打油诗。我看了后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一个多月才轮一回的表达爱的机会,就这么草率敷衍,这既是不负责任,也是缺乏尊重的态度嘛。所以,本能地想和其他团队成员一样,直接回复“已阅”了事。但是,大脑系统的视窗弹出来提醒我,不能这样做!运用元认知能力,结合耳闻目睹孩子一早的这些思维和行为,我更深以为然:
“成长就是一个克服天性和原始本能的过程!”
我们的天性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这些缺陷几乎是写在基因里;我们的懒惰,贪婪,恐惧,还有吐槽抱怨,嫉妒愤恨,七宗罪有一个算一个,不是吗?这些都是我们的某种天性,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它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当我们展现这些天性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将它“合理化”。所以那些在你看来不顺眼的事情,就会越来越不顺眼。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遇到事情,本能地“找借口”,他们不是刻意这么做,他们只是顺应了自己的天性而已。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大脑和思维,我们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还有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克服天性和本能的重要工具。
那如何克服这样的天性和原始本能呢?
方法也不复杂,你只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对我的成长有没有帮助?”
比如说,今天我孩子的行为,睡懒觉舒服呀,起床多难受啊,晨读也是个费神费力的事情,上学需要遵守纪律,没有自由,学校有作业,需要动脑思考,这些都是需要克服天性;然而,心里想着去买玩具,吃美食,周末去放飞自然,这些都是天性;所以,我是这样回应孩子的,“你的这些想法都是你的天性做出的反应,很正常,每个人都这样想呀,说明我们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是我想问一下,这样的天性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吗?你能养成一个守时爱时的习惯吗?你可以多记得几个单词短语?还是能熟读背诵几篇文章?肯定不能吧?你想学得轻松,有很多自己的时间,那就必须要克服这些天性,不然,它永远控制着你,让你欲罢不能,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同样,关于团队写信的人,也许他就是因为某种天性而为之,但我和其他团队成员这样以“已阅”的方式来回应他,难道不是天性和本能吗?这样的写和回,难道不会有以偏概全,造成主观意识上的认知偏差吗?那这样的写和回,对写的人和回的人的成长又有什么帮助?如果没有,这样的一封“爱之信”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天性固然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只要合理地去运用它,其实也能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
比如说,当你觉得一件事情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不想做又在找各种借口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去做,然后去合理化它。
举个例子:公司这个领导,我很不喜欢他,甚至是讨厌他;
合理化:他对我很重要,我只是暂时没有喜欢上他而已……
一旦你开始做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自己会不断去合理化它,进而督促自己完成它。
不信你回去看看自己过去的行为,很多最终做成的事情,其实某种程度上都带有这样的属性。
我们的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克服天性和本能的过程,把有限的注意力用在正确地方的过程。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同时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相信,你不是一个人!